

菖蒲:蒲草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 刘靖靖/文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水中的香草,水上盈满香气,水下有鱼依傍。青青何蔚然。蒲长在水中,也长在千年文化史中。辟邪、修仙、延年、益智,可入药,可编织,蒲的传说让人恍若置身蓬莱仙境,亦真亦幻。
【水剑草】
李时珍有言:菖蒲乃莆类之昌盛者,故曰菖蒲。这柔韧的水草从不单独出现,而是密密麻麻,蓬蓬勃勃,大片大片扎根在水滨,因叶形似剑,又名水剑草。农村里传言,水剑草有辟邪之用,于是端午佳节,除了艾草之外,最奉为上宾的就是水剑草,将水剑草束起挂在床头、屋檐下可以“斩千邪”,《清嘉录》说:“戴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菖蒲在《本经》中奉为上品,典术以为“尧时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这通灵的草素来与得道修仙相关。神仙传云:“咸阳王典食菖蒲得长生,安期生采一寸九节菖蒲服,仙去。”秦始皇寻遍九州,访迹蓬莱依旧未果的长生不老药,居然长在寻常的水边。当然仙去的传说无从可考,食用菖蒲延年轻身一事却是得到道家明验的,“菖蒲者,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也”,将菖蒲用水、淘米水各浸一晚,晒干捣碎,加入糯米粥、熟蜜和成丸子大小,风干。“每旦酒、饮任下三十丸,临卧更服三十丸”,坚持服用,“一月,消食,二月,痰除,服至五年,骨髓充,颜色泽,白发黑,落齿更生”周颠仙对太祖高皇帝常嚼菖蒲饮水,问其故,云服之无腹痛之疾,这草也被记载在了御制石碑上。
【蒲草】
比起菖蒲,似乎更喜欢蒲草这一个平凡简单的名字。从水边绵延到天际的草,似乎是可以绵绵思远道的。蒲,《说文解字》中说“水艸也。可以作席。从艸浦聲。”
蒲草是贫苦人家的家中常客,刘绍棠有《蒲柳人家》,即用蒲草和柳树枝搭起房屋的人家。这天然的编制材料易得,柔韧,在水边就能一大把一大把地采摘,蒲席、蒲团、蒲包,编织出生活的滋味。《三字经》中有“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苦于无钱买书的路温舒,用蒲草做成书页,向人借来《尚书》抄了读,奉为勤学苦读的佳话。墨汁渗入蒲草叶片,读书时或许还能听见水声,闻到芳馨。蒲草绝没有养尊处优的脾气,只需要一点水,一点洼地,一点阳光就能葱葱茏茏生长,而石菖蒲更是坚韧,离了泥土也能生存,苏东坡云:“凡草生石上,必须微土以附其根。惟石菖蒲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这草不依附泥土的滋养,在洁净的水中便能日益青翠,是何等的淡泊。正因为蒲草易于种植,于是蒲草的盆栽也蔚然成风。
“置一盆于几上,夜间观书,则收烟无害目之患,或置星露之下,置旦区夜间露水洗目,大能明视,久则白昼见星”儿时对童趣中“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心生羡慕,而蒲草久服“白昼见星”更是令人心向往之吧。这神奇的草药主治“明耳目,出音声”。不光是益眼,更能益耳,治疗耳鸣。
【水烛】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这是汪曾祺《受戒》的结尾,小小的蜡烛停在水上,和水声一并柔软。这小蜡烛是蒲棒,蒲棒是香蒲科植物无法结出果来的穗,也因为这蜡烛,菖蒲又叫水烛。水烛,烛光映水,水送烛光,一份古典的雅趣就油然而生了。儿时看见水烛,以为是草上串了根根诱人的烤肠,映着水中反射的阳光。
水烛还有益智的功效,《本草纲目》中有附方:“甲子日,取菖蒲一寸九节者,阴干百日,为末。每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久服耳目聪明,益志不忘。”《千金方》中也有:“七月七日,取菖蒲为末,久服方寸匕,饮酒不醉,好事者服用而验之,久服聪明。”从古至今对于智慧的追逐,从未休止,北欧神话中掌管着战争、智慧、魔法和死亡的奥丁,用一只眼睛,交换了智慧之水,如果他知道水烛也能益智,是不是不会用眼睛交换智慧呢。
【石菖蒲】
根据生长环境不同,菖蒲也分为泥菖蒲,水菖蒲,石菖蒲,而以石菖蒲药性最佳。石菖蒲“生于水石之间,叶有剑脊,瘦根密节”,南宋诗人陆游对石菖蒲赞赏有加,并亲自题诗赞赏菖蒲的药用价值。“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直。……根盘叶茂看愈好,向来恨不相从早”。 这相见恨晚的草药背后还有一段故事。
相传,唐婉得了尿频,寻医诊治,久不见效,陆游心急如焚。此时,已成名医的好友郑樵来访,诊察病情后,开了张处方,将石菖蒲、黄连各等份,研为细末,每天早晚各以黄酒冲服6克。没过几日,唐婉病愈,陆游便写下诗赞赏石菖蒲神奇疗效。
石菖蒲“一寸九节者良”,因而也叫九节菖蒲。在羊城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白云村郑安期跟随父亲悬壶济世,一年,村中出现了瘟疫,村民接二连三地染上疾病,苦不堪言。郑安期翻遍医书,依然束手无策,眼看着村民一个接一个死于疫情,郑安期的母亲突然想起“早年听你父亲说,九节菖蒲可以治这病”,在询问石菖蒲的样子之后,郑安期踏上了寻药之路。翻山越岭,悬崖上葱绿如韭的植物跃入眼帘,寻觅已久的石菖蒲就在眼前,郑安期喜出望外,然而采药时不慎跌落悬崖。为了纪念郑安期,人们就把他坠崖的地方称为郑仙崖,把那条小溪涧,称为蒲涧,并在那里建了一座寺庙,称为蒲涧寺,供人们拜祭。地名、庙名、习俗因为一株草从此流传千古。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是菖蒲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五毒五恶并出,能斩千邪的菖蒲就成了人们的宠儿,《绮楼重梦》说“过午,贾府向例,端阳日午时,各人要用雄黄、菖蒲加些香料煎汤洗澡。”洗菖蒲澡、喝菖蒲酒、头戴菖蒲,人们将钟爱不遗地馈赠给这一香草。这水边看似平凡的草,却有如此厚重的履历,在历史间沉淀。“蒲草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这是《孔雀东南飞》中爱情的誓言,关于菖蒲的遐想凝聚着古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流传千年。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