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10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楠溪江第三版:艺术
2025年10月10日

从文人书房到大众普及——

古琴正在破圈传承

“做了师姐,这个劲头就不一样。”“本来是跟姐姐打酱油的,结果成了学霸”。在永嘉古琴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张长辉的朋友圈,发现很多琴娃的身影。

长久以来,古琴在大众的认知中常被贴上“阳春白雪”“高雅难近”的标签,更有人陷入了学者寡,且多为老者的误区。 但从历史实践来看,古代古琴大家自小研习,所谓琴棋书画,古琴一直是文人修养的核心。而在当下,古琴艺术正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越来越多的纤细小手,拨动着袅袅古音之声。

古琴高雅亦平民

据闻,建国初期,纵观全国,会弹古琴的人可谓凤毛麟角,仅约 50 人,且多为中医世家、书法世家等世代传承的群体,普通民众难以接触。 2003 年,古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前因传承断代,普及度极低。

现代人熟知古琴,或许很多是电影《笑傲江湖》里琴箫合奏的主题曲《沧海一声笑》,或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古琴演奏。我县不少古琴爱好者张长辉、潘可白等亦是从那时开始。 可见,古琴的普及并非一蹴而就。

那么为何古琴过去难以普及?“在过去,古琴是‘文人士大夫’的乐器,古代一张琴可能值几亩地,平民难以接触。”县古琴研究会会长潘可白解释,尽管如今已有几千元的练习琴来降低门槛,但大众认知仍有限。

张长辉的古琴工作室名叫逸和斫琴,藏身在闹市小巷中。在斫琴之余,张长辉希望让更多人真正认识古琴,并爱上古琴。2020年11月,他受温州古琴学会邀请开始教学,哪知,第一次招生就爆满,一周学生过百,从此开启了职业教学生涯。

“我刚开始主要教成人,到2022年开始,学琴的小孩才明显多起来,主要来自温州市区、瓯北、龙湾等地。还有在上幼儿园的孩子都要来跃跃欲试,因年龄太小,被我婉拒了不少。”

“以前总觉得古琴是年纪大的人学的,现在弹得好的小孩越来越多。”采访伊始,记者向张长辉抛出了这一直观感受。

“这个变化,根源在于大人。”张长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过去,古琴极为小众,许多成年人尚且不识,何谈让孩子学习。如今,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送入学堂,接触诗词经典,古琴作为国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进入了孩子们的视野。

张长辉告诉记者,他目前教授的学生中,就有四个孩子是先接触国学,而后被古琴的魅力所吸引,转而专门学习的。“这一背后就是家长的观念转变,他们不再那么‘卷’,不再认为学一门技艺要考级,转而希望他们接触中国传统,陶冶情操。”

琴娃黄梓翔的妈妈告诉记者,因为自己是一位国学发烧友,喜欢传统文化、诗词、歌赋、历史等,所以从小就会引导孩子去学习四书五经。“孩子从小就会背一整本的论语、孟子,幼儿园开始就学习古琴,如今已经坚持到了初中,近七八年的时间。”

“这似回到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张长辉说,“古代诗词朗诵采用吟唱的方式,而主要的伴奏乐器就是古琴。所以,对于古代文人来说,弹得一手古琴是标配修养。因此,‘琴棋书画’,琴居首位。”

成人与儿童教学相长

如今,张长辉每周教授约70名学生,成人与儿童各占一半时间。不过,在对成人与孩子教学却不尽相同。

成人上大课,对他们而言,学琴更像是一种“以琴会友”的社交活动,是忙碌生活中的一方静土。而教儿童,则必须一对一的小课。“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和进度都不同,必须因材施教。”

张长辉告诉记者,儿童教学充满挑战。古琴声音低沉,与孩子天性喜爱的热闹、明亮的乐器不同,能喜欢并坚持下来的孩子,性格通常比较安静。而且,大部分孩子最初是遵从家长意愿而来。

“头等大事,是让孩子‘愿意来上课’。”张长辉坦言,头几节课需要“连哄带骗”,通过讲故事、给点零食、边玩边练等方式,让孩子不产生排斥心理。“只要他第二次还愿意来,我就成功了一半。”许多孩子在学习半年后,专注力会得到明显提升。面对自尊心强的孩子,他坚持“只能引导,不能贬低”的原则。

潘可白在教学中发现,孩子的领悟力非常快。电视剧《与凤行》里的小行止扮演者邱文斌便是其中一例。他因拍古装剧的需要而来学琴,却展现了超乎年龄的坚持,即使手疼也不叫苦。然而,能坚持下来的孩子仍是少数。目前师从她的一名五年级学生上官锦怡,已坚持一年有余。潘可白认为,其成功离不开孩子自身的兴趣,和一位非常支持且舍得教育投资的妈妈。

值得一提的是,为推广古琴教学,张长辉从2022年开始,他每周一次前往温州市双潮小学进行公益授课。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连续两年在区艺术节上获奖,从而打破了这所建校37年的乡村小学在区艺术节上零的纪录。

据闻,我县古琴研究会则是从2019年就开设古琴教授课,有公益成人古琴课,也有一对一教学的儿童课。潘可白介绍,近年来学古琴的孩子明显变多,一是家长认知的提高,另一个是“古琴进校园”活动的推进。“我们从2021年开始,在学校开展古琴社团课,直接面向学生教学,引起了不错反响。”

是乐器,更是修身门径

在逸和琴社的旁边茶社,一对姐妹正在练习古琴。那天下课后,就读三年级的姐姐赵叶辰正在弹奏,悠扬婉转,一旁的妹妹赵叶嘉马上告诉记者曲名——《湘妃怨》。

原本因为才上一年级的妹妹还小,先让姐姐尝试跟着张长辉学。但每次看到姐姐弹古琴,也产生了学琴的想法,打酱油式入门,后续逐渐找到兴趣。每日都会主动弹奏一曲,都不需要主动提醒。“这说明兴趣和环境的熏陶至关重要。”张长辉说道。

这对姐妹花的母亲经营一家茶社,对国学传统也十分有兴趣。她认为女孩子需有自身特长,且古琴能让人内心安静,适合在快节奏社会中帮助孩子沉淀,甚至起到心理疗愈”的作用。

“古琴可作为孩子的 “独处伴侣”,弹奏时声音为低频,不会像钢琴那样影响邻里,适合在家练习,兼顾兴趣与生活便利性。”

“自从孩子学了古琴,和她们交流自然多了一些互动的内容,比如同弹一个曲子,同读一本书,亲子关系也更加默契。”黄梓翔的妈妈告诉记者,“我最初的想法是,在漫长的人生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而当孩子从小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能用音乐去与自己和社会达成一种沟通和和解,是很美好的一件事。”

80后家长上官锦怡妈妈也不是一个卷孩子的父母,他们认为主要还是让孩子接触到古琴,她若喜欢,就让她坚持。一则是通过提升孩子专注力和耐心,同时在古典乐曲浸润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审美力和文化认同感。

当被问及学习古琴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时,张长辉的回答很实在。“我不喜欢把古琴说得太高深。其实学任何乐器都能锻炼专注力。而古琴唯一不同的是,它历史非常悠久,每首曲子背后都有丰富的历史和典故。”他告诉记者,如《潇湘水云》寄托家国情怀,《平沙落雁》抒写鸿鹄之志,《梅花三弄》彰显文人风骨。孩子在学琴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接触到这些文化和精神内涵,知识面更广,对国学的理解也更深。

古琴入门其实不难。“用正确方法,十到十四节课就能弹奏一首小曲。难的是后期的精进与意境的领悟。”潘可白告诉记者,鼓励孩子学习古琴,因为这不仅是掌握一门乐器,更是“培养沉稳性格、强大内心和对传统文化理解”的独特修养,能陪伴孩子一生。

记者 胡纳斯

潘可白和瓯北中心小学古琴社团成员

潘可白在悉心指导小学员

张长辉在头陀寺中秋茶会演奏

姐妹花赵叶辰和赵叶嘉

图为张长辉开展的古琴进校园公益活动课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