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悄悄的风
陈德清
多年之后,依然记得年少时第一次被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所怔住的那一刻。那时,我坐在教室里,课桌上叠满课本和教辅,无意间翻到课外读物里的这篇文章,内心的浪仿佛被窗外的秋风掀起,却又无以名状,只觉万分感动。那感动里,还裹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美感。
年少时从这篇文章里获得的美的体验,大抵是源自结尾处的文字:“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样优美的意境,很容易打动少年那颗敏感的心。
走上讲台后,每次讲解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秋天的怀念》,我都带着一份敬畏。越是细读,越觉得这篇文章难以穷尽——那些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太沉,也太细。每次上完课,总觉意犹未尽,却总能看见有学生眼含泪花。我不知道他们的泪点具体落在何处,或许正如我年少初读时那样,纯粹被文中的氛围裹挟,那份感动明明滚烫,却也说不出具体的滋味。
每次阅读、讲解,我都会一遍遍推敲那些含蓄而深沉的词句。这一次,我依然选择聚焦文中的几个 “悄悄”:“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她又悄悄地出去了(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花,被 “我” 拒绝后)”。
双腿瘫痪的绝望里,“我”暴怒、摔东西,母亲从不说教,也不指责,只是默默避开。这 “悄悄”里,藏着对儿子情绪出口的尊重,更藏着按捺不住的牵挂与担忧;是把自身的痛苦咽进心底,只捧出小心翼翼的关怀;是不强迫、不索取的懂得,更是 生命尽头无声的隐忍。“悄悄”的背后,全是退让,是隐忍,是耗尽心力的牺牲。
史铁生的母亲把眼泪、担忧与绝望,全都藏进了 “悄悄”的动作里,只把平静和希望留给儿子。直到母亲永远离去,史铁生才读懂那些“悄悄”的重量——那是 “想爱又怕刺痛,想救又怕打扰”的卑微与伟大,也正因这份 “后知后觉”,他对母亲的怀念才多了一层刻骨的愧疚。
我们总以为 “悄悄”是沉默无声的,直到生命里最爱我们的人“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才幡然醒悟:原来无声的 “悄悄”里,藏着爱的温度。它从不是懦弱,而是痛苦之下,一个人守护另一个人尊严的最温柔的方式。
“悄悄”里,藏着情感的深浓,更裹着遗憾的绵长。就像史铁生读懂母亲的 “悄悄” 需要时光沉淀,我读懂外祖母的“悄悄”,也用了许多年的秋天。
小时候,外祖母提着菜场买来的菜,沿着河岸走回家。黄昏的余辉把她矮墩墩的背影拉得很长。而我们还在写作业时,鼻尖已先闻到厨房飘来的菜香——她早已悄悄把饭菜端上了餐桌,碗筷摆得整整齐齐。
父母在外打拼的那几年,我和弟弟妹妹仨全靠外祖母照顾。她那时已白发苍苍,走路都有些蹒跚,可背后为我们做的事,如今想来,多到无法估量。她总一个人悄悄去菜场,专等摊贩收摊时买最便宜的,有时要在路边石墩上坐半个钟头,才等来摊主那句“剩的给你算便宜点”。她总一个人悄悄在厨房忙碌,那时年幼的我们也从没有进厨房帮过忙。
外祖母极节俭,餐桌上掉了米粒要捡起来,剩菜总要热了再吃。我那时不懂,总偷偷向母亲抱怨:“外婆总做豆腐泡、蒸蛋、肉圆这老三样,都吃腻了。”后来外祖母走了……后来无论在哪吃到肉圆,都比不上她做的梅干菜肉圆香——直到后来才懂,她往我碗里悄悄多埋的那块瘦肉,是藏在 “节俭”背后的偏爱,而那些年悄悄省下的家用,全是给我们的底气。
想起外祖母,我竟记不清她曾说过什么家常话,只清晰记得她默默做事的身影:清晨悄悄起床做早饭,傍晚悄悄忙家务,深夜悄悄给我们掖被角。外祖母在悄悄之中,承受了多少内心的艰难,我们不得而知。
生命中又有多少 “悄悄”时刻,曾被我们轻易忽略?
为了取悦幼时的你,在衣物深处悄悄藏了很久的用手帕包着的柿饼;出远门前,悄悄往你行李袋里塞你最爱吃的零食;降温时,悄悄放在学校传达室的还冒热气的奶茶;冬夜里,悄悄等待的一句问候……
这些藏在岁月里的 “悄悄”,像秋风吹落的叶,当时或许只觉寻常,等再想起时,才发现每一片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心意。
学生的课后作业里,有一首名为《悄悄的风》的诗,结尾写道:“北海的花香,飘来母亲的思念 / 在风中,悄悄地回旋。”少年的诗,忽然解开了我年少时的疑惑——原来当初被《秋天的怀念》打动,正是因为那篇开着烂漫菊花的文字里,有一脉悄悄的风,吹动了我心底最软的角落。
当吹过手臂的风忽然变凉,便觉秋已至。这样的时刻,总特别想念一个人。
只是再也没有机会并肩走过,被同一阵秋风吹拂。
只是风悄悄的,又能唤回多少远去的记忆呢?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