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乡建、青年乡创、社会实践……大学生进村点亮楠溪江的夏天——
这个暑假,大学生在乡村
如果说夏天是有味道的,那一定是青春挥洒下汗水的味道,在这样一个拥有着鲜明的、热烈氛围的季节里,似乎总是涌动着一张张令人无法忽视的青春脸庞。这个夏天,在楠溪江畔,宫崎骏漫画一样的蓝天白云之下,来往的青春面孔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鲜明,他们带着掩盖不住的花样生命力,在楠溪江开启新的旅程,或带来艺术,或赋能乡村,共同组成了一个明亮快活的夏天。
水云村:“音乐+村咖”,大学生“驻唱”成夏日特色
水云村的夏天还停留在7月落下的琴音里,今年暑期来自温州大学音乐学院的大学生们化身“乡村艺术使者”,在大若岩镇水云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村咖”暑期实践活动。连续十多天,美妙的音乐演出不停地走进当地乡村咖啡馆和茶馆,与茶饮的香气奇妙共鸣,为当地游客和村民带来了独特的视听享受。
“在这边听着琴音,然后喝喝茶,山水相伴,风景非常优美,在这样的环境里喝茶真的很舒服、很惬意。”游客陈女士一行初到大若岩水云村,便被周遭惬意的氛围场景“击中了”,在村内的各家咖啡馆和茶馆里,都有大学生们或演唱或弹奏,再配上楠溪江的秀丽风景和舌尖美味,妥妥的视觉听觉味觉“三重享受”,不仅“治愈”了游客,更让村咖店主笑开了花。
“对于我们客流有一定提升作用的,因为很多客人第一次来,可能没看过有这么多专业的音乐学生在这里演出,觉得非常有意思,那么他们下一次可能还会再来,甚至推荐亲友过来亲身感受一下这样的氛围。”榕树下咖啡馆店长季钰治表示。
水云村党总支书记陈永忠还记得这个夏天的盛况。“大学生们的到来瞬间就吸引了上百人,到了周末更是迎来人、从、众的打卡热潮。每天每家店都有学生驻唱演奏,古筝、钢琴、吉他、二胡、笛子,而且会根据每家店不同的风格选配乐器与人员进行演奏,游客和店主的反馈普遍都很好。”据了解,此次“音乐融入咖啡”活动,是温州大学音乐学院与大若岩镇三年“校地联姻”的创新实践成果,通过以多样的艺术形式融入乡村,展现新时代的青年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依托党建联谊平台,学院暑期实践队持续开展艺术支教、文化服务、乡村振兴等系列活动,成为学生专业实践与地方合作的重要桥梁。这场实践对学生们而言,同样是打破象牙塔的成长之旅。”温州大学音乐学院暑期实践带队老师张敏表示。
钢琴专业的大学生来辰璐第一次发现,比起音乐厅的三角钢琴,露天场地的混响调节更需要功力;声乐系的刘凯旋则通过每日驻唱,治好了“舞台恐惧症”;一些大学生还成为了“民乐宣传大使”,如三弦专业学生邹玉清最初担心冷门乐器无人欣赏,如今她的“民乐微课堂”反而成了茶馆的固定项目,晴时户外弹奏,雨时室内演出。
“三弦,在国内比较冷门,这里游客比较多,我就想宣传一下这个乐器,让他们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民乐,三弦的音色和茶馆氛围也非常契合。”大学生邹玉清说道。当咖啡香混着欢快的歌声,茶香“弥漫”着琴韵,乡村振兴的篇章里不自觉已落下了关于青春的注脚。“把我们的音乐带到这里,然后带给这些人,他们听到我们的音乐感觉很开心,这也算是我们作为大学生为这里的发展贡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刘凯旋表示。
陈永忠告诉记者,由于今年跟温州大学音乐学院合作效果非常理想,他们打算把这一项目打造成为水云村的夏季特色项目,每年暑期都对接专业院校合作,邀请大学生来村里的咖啡馆、茶馆“驻唱”,这种模式破解了艺术下乡“一阵风”难题,大学生带来流量和创意,村民提供场景和需求,最终沉淀为可持续发展的业态。
“我们的链接发出来以后,包括我们的朋友圈发出以后,很多的一些院校也知道了,比如说杭州传媒学院,以前也是和我们水云村有对接的,他们也有音乐人才,所以说他们这几天就在和我们对接,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的大学生来到水云村。我们村也准备把这个暑期的“音乐+咖啡”业态,长期做下去,使更多的一些元素融入到这个业态里面,让客人来这里,品咖啡听音乐,每年感受我们不同的特色,不同的音乐。”
景沙岗村:“自在枫林”,青年激发乡创“潜力”
自去年暑期开始,依托第四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温州永嘉县专项活动的开展,全国各地的上百名大学生陆续造访楠溪江,今年3月,“创青春”第四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温州永嘉县专项赛在永嘉落下帷幕,但这批大学生留下的“自在枫林”青年乡创社区的故事,一直续写到了这个夏天。学生们在大赛中设计的村内乡创中心、养生茶铺、炭林烧烤、粉干餐厅等正逐渐转化为当地实际业态逐一落地。
位于枫林镇景沙岗村的竹筏漂流码头,是“自在枫林”青年乡创社区的起源地,如今已成为不少年轻人开展桨板、露营等户外活动的聚集地。与此同时,由青年乡创社区成员参与打造的凉茶铺、跳江谣火塘民谣酒馆、青旅及青创中心等业态正稳步推进。直播、咖啡等新元素将在未来几个月陆续融入,一个融合传统底蕴与青春创意的“自在枫林”正从蓝图变为现实。
浙江财经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杨言生,是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技术主管,如今成了该社区青年乡村创业的导师,他告诉记者,大赛发起“自在枫林”青年乡创社区,探索青年入乡“引育用留”的新路径,经过半年多的探索实践,社区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活动方式,包括短期青训营、创业沙龙、青年夜校、楠溪江闪现计划、游牧实验等,通过这种可持续的社区营造方式,打破了既往乡村活动“来人易、留人难”的困境。
“大赛成效初显,已有两支团队明确留驻,更多高校正在建立联系。大赛只是起点,建立长效机制,汇聚各方资源与渠道,其想象空间远比单纯‘留人’更为广阔,年轻人才是文旅内容的源泉,深耕让年轻人留得住的土壤,乡村才能有真正扎根的产业项目。”杨言生表示,在此过程中,不少学子也从“赛事参与者”转变成为“乡村新住民”,看到了这里的发展前景。
00后杨一帆是华南理工大学硕士毕业生,在大赛“茶饮铺”项目中表现亮眼。“楠溪江水好,游客玩水后喝什么?我看好祛湿消暑茶饮市场。”他和村内退休在家的老中医徐玉柳合作研发养生茶,茶饮铺主体框架已完工,预计在这个夏天开业。90后青年陈望锋原在永嘉县城上塘经营酒吧,“大学生来我酒吧玩,觉得我很有趣,就叫我也到景沙岗村落户。”热情“招募”下,陈望锋在溪滩旁开出民谣酒馆。小酒馆又成了新的“招商基地”,村民孙文夫妻回到家乡开起民宿、新坊村小伙滕晓标加入、玩皮划艇小伙子来谈合作、俏姑娘来漂流直播……
“楠溪江这么好的地方,别人来旅游,还得花钱,我留在村里就是赚了。”这场青春实践正重塑着乡村基因,眼下迎接着景沙岗村的,是夏日气息满满的青春活力。
记者 厉梦瑶/文 图片由采访者提供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