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档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
——胡理琛、叶新人捐赠楠溪江珍贵史料纪实
“楠溪江申报国家级风景区那会儿,我和叶新人先生就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我走到哪儿考察,他就跟拍到哪儿,建立下了深厚的友谊。”本周,胡理琛、叶新人两位楠溪江重要的发现者与记录者,在县档案馆的捐赠仪式上再度重逢,这奇妙的相遇,被他们视为一场特别的缘分。
上世纪八十年代,楠溪江待字闺中人未识。身为永嘉籍人士,时任浙江省建设厅副厅长兼总规划师的胡理琛,深入楠溪江察。回到省城后,他立即投身于楠溪江申报国家级风景区的工作。此后,考察楠溪江成为他的常态,他用 52 张速写,定格下 40 年前的珍贵历史画面。
而叶新人先生早年便投身摄影事业,出于对家乡山水的无限热爱,一直扎根在家乡,专注拍摄楠溪江。他镜头下的民俗、地理、风土人情等作品,成为楠溪江申报工作的重要资料,为成功申报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此次捐赠仪式上,胡理琛先生共捐赠作品130余件,其中的128件书画作品包括”尊师肖像”、速写、山水画作及书法等,其中,98幅速写和6幅风景画作则以建筑师的视角和明快简练的笔触,捕捉了国内外名山大川、特色建筑与文化遗产的独特神韵;叶新人几十年间用镜头忠实记录下楠溪江的旧时风貌,并将其摄影照片及底片总计6万余张,和专业照相机56台捐赠给县档案馆。对于凝聚了他们心血的作品有了合适的归处,他们觉得很有意义。
当日,胡理琛、叶新人也向记者分享了他们与楠溪江的深厚情缘,同时也提到了他们对楠溪江风景保护和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以下是记者与他们的对话。
“老战友”重逢 胡理琛(中)叶新人(左)永嘉县档案馆馆长周淑苗
对话胡理琛先生
记者:您祖籍永嘉中塘,能否分享一下儿时在永嘉的经历?这些经历对您后来关注楠溪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胡理琛:我儿时生活在温州康乐坊,抗战时期我们一家曾逃往永嘉中塘的祖籍地躲避战火。那是我第一次接触乡间、第一次放牛、第一次见到日本侵略者、第一次上学 —— 一年级曾在中塘祖祠读书。虽然在中塘的日子很短暂,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种下了深厚的感情。
1983 年,我担任浙江省建设厅副厅长兼总规划师,分管全省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及名城保护工作,此后几十年间一直对家乡保持着特别的关注。
记者:1985 年那次楠溪江考察,是什么让您决定提议将 “楠溪江” 加入风景名胜区名称,并推动其成为国家级风景区?
胡理琛:1985 年,我踏上永嘉考察风景区,被大若岩及楠溪江一带的山水风光深深打动。因感慨其美景未被纳入风景区申报范围,便提议将 “楠溪江” 加到风景名胜区名称中,并推动其升级为国家级风景区。后来申报获批,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批复后便启动了规划工作。
考察期间,我跑了四五百公里,考察过二十多个村庄,用 52 张速写记录下 40 年前楠溪江的历史风貌和人文古迹。通过速写,我还获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有益于指导工作的人文思想和建筑理念,并在《建筑学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古朴风雅 灵巧多姿 —— 楠溪江建筑风情》《楠溪江乡村建筑人文思想的启迪》。后来我还盛邀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对楠溪江古村落乡土建筑进行考察研究,并在台湾 “汉声” 杂志社的协助下,出版了《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记者:对于楠溪江风景区未来的发展,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胡理琛:此次我捐赠的作品、文集以及台湾 “汉声” 杂志社出版的书籍,这些物质载体背后最珍贵的是其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习近平同志提出的 “守正创新”,正能发挥出这些资料的精神价值,这对楠溪江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守正” 就是要守护好楠溪江历史文化遗存的价值,像古村落、古建筑里蕴含的文化,都是不可复制的瑰宝;“创新” 则是要让这些文化遗产适应现代生活。比如可借鉴四川西昌建昌古城等成功案例,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整治和创新。
在我看来,楠溪江曾经的白帆帐篷船(舴艋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随着汽车普及,它们逐渐消失了。我觉得很可惜,可以考虑研究如何将舴艋舟改造成游船,使其重新成为旅游载客工具,这将形成有别于其他景区河流的特色景观。
此外,在楠溪江文旅产品开发方面,永嘉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比如印有楠溪江风景图案的 T 恤等特色纪念品就很少见,而当下游客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很大。我此次捐赠的楠溪江速写作品,也可以开发成文旅产品。
最后有必要提醒一句,公路两旁无需修建牌楼,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独特入口,设置指示牌就足够了。
《守正创新》
《蓬溪近云山舍》
《芙蓉村》
《坦下村》
胡理琛书法、速写作品
《下日川》
对话叶新人先生
记者:是什么契机,让您产生 “守在家门口” 拍摄的想法?
叶新人:我的祖籍是永嘉桥头镇,母亲是地道的楠溪人。因此,楠溪江对我而言,可谓名副其实的 “母亲河”。
30 多年来,我的足迹遍及楠溪江流域的每一片土地,全县 454 个行政村都留下了我的身影。我用镜头记录着镌满 “母亲” 印记的山水田舍、风物人情,追寻渐行渐远的精神家园。30 多万张与岁月同步发酵的照片,凝结着我的汗水,也承载着我的乡愁。
记者:此次捐赠的作品中,有哪些拍摄过程中发生的故事特别值得分享?
叶新人:那时用胶片相机记录,每一张照片都来得格外珍贵。为了拍好一个风景点,我可能要在一个村庄待上一周甚至更久。当时交通、通讯都不发达,没有民宿,吃住全在村民家。每次下乡拍摄,坐车到乡镇后,还得步行前往景区 —— 那会儿没有村村通公路,公交车只到乡镇所在地,只能一个村一个村地徒步。村民们会敲锣打鼓欢迎我;离开一个村时,村干部会用广播通知下一个村,让他们提前出来迎接。
有时候为了捕捉最佳景致,我常要深入人迹罕至的山区,穿过雨林、攀爬山峰,极具挑战。一次在龙湾潭拍摄,山路难行,善良的村民们特意为我搭起 “人桥”,让我踩着他们的脚背、扶着他们的肩膀过去,这一幕让我永生难忘。
我的摄影创作离不开大山里老乡们的支持与厚爱,所以我对楠溪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怀有特殊感情,也始终把拍摄楠溪江当作毕生追求。
记者:据悉,2021 年,您将 1975 年至 2006 年间记录的, 2000 多个自然村容貌与历史变迁的数十万张珍贵胶卷照片,捐赠给永嘉档案馆。为何会做出这一决定?未来这些资料还有哪些规划?
叶新人:这么多年,我大概拍了 30690 卷胶卷,目前已整理出大部分。我把照片扫描后全部捐赠给永嘉县档案馆收藏 —— 把这些资料献给国家、留给将来,对文化传承和摄影事业都有一定意义,也让我的作品有了归宿。多年以后,若人们还能从这些照片中了解永嘉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也算是我为文化传承尽了一点力。
为了共享这份乡土记忆、助力永嘉文化建设,这几年我和档案馆工作人员一起整理了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的照片。在县委宣传部和有关单位的支持下,2024 年出版的《舴艋乡愁》一书获得了广泛好评;展现楠溪江旧时自然与人文之美的《悠悠乡行》《风物长宜》两书,也将于今年 10 月出版;此外,《溪山栖居》《摄影五十年》两书已计划启动编研。
我个人还在策划《一百三十一个镜头里的故事》,书中将收录照片背后的人文故事。档案的价值之一在于开发利用,我和胡理琛先生的作品,正在践行这一理念。
记者 胡纳斯/文 陈胜豪/摄
2024 年出版的《舴艋乡愁》摄影集
《山乡儿女》
《何来开心事》
《夏日》
楠溪江老照片由叶新人摄
叶新人将陪伴数十年的56台相机捐给县档案馆
市民观展
胡理琛先生在捐赠仪式上发言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