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城街道浦口村八旬老人黄统周会做木工、拉二胡、弹三弦,还会地方顺口溜——
“乐活”老翁爱好多
黄统周(右)时常在中塘溪公园与音乐同好交流切磋
夕阳红,晚霞俏,老来乐,最重要。人到老年有个健康的、愉悦身心的乐趣与爱好,是件幸事。在东城街道浦口村,有位81岁的老人黄统周,他就有着诸多爱好,从打快板、讲顺口溜,到拉二胡、拨三弦、做木工,这些爱好陪伴他度过了诸多艰难的时刻,也给他平凡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
黄统周在表演《十劝郎》顺口溜
勤而好学,快板、顺口溜随口唱
黄统周会说顺口溜这事,来历最久。他说的顺口溜都是从地方上流传下来朗朗上口的民间谚语,最早的一首,是孩童时期的黄统周从自己阿太的念叨声里记来的。“阿太在我小时候经常念这首《十劝郎》,我觉得很有意思,背下来了,但是现在我只记住了前面“五劝”,后面“五劝”是我自己重新编了补进去的。”黄统周说着便迫不及待演示起来,“第一劝郎勤要勤,积累铜钱积录银,积录铜钱娶嫂嫂(指老婆),头痛冷热有靠山;第二劝郎勤种田,种田碗饭实新鲜,只有种田出财主,没有打贼出头羊;第三劝郎勤种山,千倍道理万倍难,自家农具件件有,土面好求(指辛勤劳作就可有收获)人面难……”
伴随着竹板的节拍,黄统周有节奏地念诵起来,充满韵律的腔调带动手脚也不由自主地摆动起来,很是沉浸。他告诉记者,自己至今可以流利地背诵这些顺口溜,能念上上百句不停歇。好几年前他也想过把这些民间顺口溜写下来,但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的他,许多词字都还不认得,一提笔就犯难,在稿纸上粗粗留下了十余首便最终作罢。“很多词不会写,我就只好空着,或者写个大概意思,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了。”黄统周表示,现在社会上少有人会说这些民间顺口溜,自己无处问询,只能搜刮记忆,留下这么几首,一直以来他从这些朴实简单的民俗音律中懂得过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他觉得这是祖辈留下的和知识一样宝贵的经验,最好是能一直流传下去。
“小时候没有很多读书的机会,听着这些顺口溜就好像在读书一样,越是反复地念诵,越是让人觉得当中有很多大道理和实用的知识。”比如一首《候潮》讲的是潮水的涨落,提醒人们坐船的时间。“旧时去渡口坐船,你要是不会这首顺口溜连坐船的时间也搞不清楚。”此外还有讲各地名优特产的顺口溜,涉及温州各县市区的小吃,如“柳市香糕、仁池糖厂、陡门头灯盏糕、县前头汤圆、黄屿菜头、箬岙番薯、屿门人靠豆腐挑、枫埠人靠瓦罐、李浦靠度田、浦口靠私盐……”
这些都是黄统周从别人那听来后默默背下的。“我的记性一直算比较好,平时遇到就有留心去记,慢慢就会说了,每到一个地方我都爱打听他们地方上的顺口溜,我觉得这些话讲起来很有意思,听着很舒服。”黄统周觉得这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他偏爱四处去观摩学习,扒着看戏,看人拉曲子,看人做木工,私底下开始自己偷偷尝试,就这样,在没有老师传授的情况下,黄统周自学到了很多技能,成为他种田谋生之外生活的乐趣。
贫而乐道,
一双巧手玩出生活乐趣
黄统周幼时,很是盼着读书的日子,但偏偏家境贫困,上学晚了几年。“看别人家小孩早早就读书去了,心里很是羡慕,做梦都想去上学,后来好不容易盼到读书的机会,让我插班去读二年级,但是一年级的拼音我都没学过,普通话也不会,我就很努力去学,第二年成绩就超过全班其他同学,老师选我当班主席(班长),我就更有动力了,每天做梦都想着多学几个字。”可惜好景不长,黄统周读到四年级时,已经快16岁了,正巧赶上荒年,所有年轻劳动力都要下地支持农业,黄统周不得不就此告别读书梦,投入年复一年的种田谋生中。
“不让我读书哭了很久,怎么撒泼打滚都没用,要生活没办法,我后来也干了很多别的活,当木工、搬货工,但只有种田那段日子我觉得最苦,不仅一年到头挣不到钱,甚至都养不活一家人……”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音乐成了黄统周仅有的、宝贵的生活乐趣。“我很喜欢音乐,听别人唱戏的时候,看到有人拉二胡,感觉这个乐器很好听,我也想学,但是家里那时候一分多余的钱也没有,我就想着自己动手去做。”没有鼓皮,黄统周就自己出去打蛇剥皮,没有琴弓,就去削毛竹,没有马尾,就用棕丝代替,黄统周自己做了个“低配版”二胡,像模像样地拉了起来。“拉着拉着,慢慢找到音律了,开始可以拉曲子,乐理我是一点没学过,现在也不懂,就是弹着玩的。”
而学会二胡以后,黄统周看到别人弹的三弦,又喜欢上了三弦的音色,于是又转而学起三弦。“二胡给我打了个音乐的底子,三弦跟二胡有点异曲同工,但是比二胡多了一根弦,每弹拨一下都要按到三根弦……”说到这些黄统周便开始滔滔不绝,二胡和三弦至今也仍是他随身不离的乐器。“赶上了好社会,几个子女都懂事出息,现在晚年生活幸福,虽然年龄大了,但身体还算硬朗,每天下午或者傍晚就会去中塘溪公园的亭子里,跟一帮同好一起交流切磋一下,日子挺舒服的。”
“我知道,这个老人快板打得很厉害,之前看他好几次打快板,今天看他三弦、二胡也拉得不错。”60年代的金卫春是老人在交流过程中结识的一位音乐爱好者,记者采访期间,两人碰巧又在中塘溪碰面,便一起配合演奏了一曲,相互之间更加熟络地聊开了。看到父亲的老年生活如此安逸有滋味,二女儿黄连华也感到很是欣慰,“母亲去世十多年了,父亲一个人生活在老家,我们偶尔也会担心,但是他一向自得其乐,也让我们做子女的安心不少。”黄连华说,一直以来她从父亲身上学到了很多,踏实、勤奋、好学、专注,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享受生活的乐趣,自己如今也已早早退休,“工作也够久了,钱是赚不完的,接下来的时间想留给自己,过自己想过的生活。”黄连华看着此时还沉浸在乐曲中的父亲,肯定地说道。
记者 厉梦瑶/文 陈胜豪/摄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