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韵春节怀故人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在我的家乡岩坡乡,昆曲曾一度风靡全乡。“梨园亭下,座无虚席,戏出喝声如春雷” 都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老家人尤喜在春节办戏,奶奶当年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名角儿,《牡丹亭》《皂罗袍》演的都是得心应手。在那个年代,也就过年时村里才会搭搭戏台,唱唱戏,奶奶就成了当年众多村民心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有一回,奶奶得了伤寒病。几个老戏迷听闻了风声,当夜煲了一瓦罐乌鸡汤,用棉布包裹着,连夜送来。总的来说,在那些岁月里奶奶在乡里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自己对戏曲的钟爱也到了痴迷的地步,以至于因病去世的几个月前还在为春节的节目背词。
十年前的春节,三岁半的我被母亲抱着去看奶奶唱戏。奶奶当时已50多岁,脸上已有皱纹,体态也不再轻盈,但我至今记得奶奶化妆后那亭亭玉立的样子。
“年轻的感觉真好啊!”奶奶默默叹了一声,又精神抖擞地上了戏台。
“咚!”铜锣一响,台下霎时间一片安静。奶奶轻舞长袖,踏着小碎步绕遍戏台,忽然一定,长衣垂地,万众瞩目下钉在戏台中央。韵味十足的戏腔行云流水般唱出:“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青。可怜侬在深闺等,海棠开日我想到如今……”
奶奶皱巴的眼皮上了胭脂,柔情似水般挑人心弦。那纤纤玉指,如兰花般翘起,只是一指,便戳入我的脑海中,将我引入戏中……
“好!”台下众人纷纷振奋,几位老戏迷连连鼓掌,眼神中尽是陶醉与仰慕。台下响起的掌声如春雷般炸响,如今早已忘却当时有多少人,只记得这如雷鸣般的掌声盖过了戏鼓声。
“咚锵咚锵咚咚锵!”
又是一年春节,可早已是物是人非。曾经上台唱戏的奶奶已“翩然”离去,曾经的老戏迷也垂垂老矣。
台上,年轻的戏人脸上微露青涩的笑容,兰花捻于折扇,浓妆淡抹,扇面轻拨,拨乱了我的心弦,恍惚间,我看见奶奶的身影与年轻戏人的身影重叠在一起,一道略显沧桑的戏腔与年轻的戏腔相结合,在这年春节合音成了别样的戏韵:“英台也非女儿身,因何耳上有环痕?”
一代又一代戏人,将喜怒哀乐七情六欲融于粉墨,挑眉细腻,每一场精美戏的背后,聚着他们所奉献的青春与汗水。戏子一生寄于戏曲,戏幕落,浓妆淡,终究却是无人知。
戏幕起,戏幕落,谁是客?春节,我在戏曲深处,体验着这独特的戏韵……
瓯北五中八(5)班 李泽仁
指导老师 葛晓燕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