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1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楠溪江第四版:钩沉
2025年01月10日

东瓯千年诗案

□ 高 远

1

古仙桂乡乡名由来

古时永嘉一县跨瓯江而治,疆域较大。为了方便行政管理,我国先秦时就实行乡里制,管理乡村。古永嘉城区建有四隅四厢,此外建有十三乡五十二都。永嘉的乡村区划形成于唐代,北宋时确定下来,明代乡都管理制度得以完善,直至清代结束,基本上没有变动。按古时的说法,今永嘉仅占有古永嘉区划的五个乡多一点,六个乡都不到。即古临江乡的今桥头镇区域部分,以及仙桂乡、贤宰乡、永宁乡、清通乡和仙居乡,都在今瓯江北岸。这些乡的名称看起来都很美好,总是寄托着前人系名的善美情怀,同时也是舆地与人文的双重关联。古仙桂乡地域广大,西起整个西溪流域,东至瓯北芦桥,与贤宰乡为邻。仙桂两字,本是指神话传说里月亮中的桂树,后来喻指科举功名,所谓攀宫折桂,泛指高中进士,乡名正源于此。

北宋时居住于今珠岙(原名朱官岙)的朱士廉,高中北宋天圣二年(1024)宋郊榜进士,至今正好一千周年。因是宋代温州第一名进士,府县志称为破有宋一代温州进士试之天荒。那时以王开祖为代表的皇祐三先生未出,永嘉文运未开,科考落后,朱士廉能一步高中,也是了不起的事。此后永嘉进士渐增,到南宋时常一科多达二三十人。是乡70年后又有刘安上(1097)、刘安节兄弟相继考中进士,一时一乡名声大噪,于是遂改名仙桂乡。此后还有吴鼎臣、吴表臣兄弟同科,也算颇符其名。

2

宋代温州第一名进士朱士廉与八景诗

关于朱士廉的事迹,府县志所载不多,生卒无考,官至明州司理,相当于现在的宁波市政法委书记,官衔从五品,或六品。当时永嘉当官的人少,所以朱进士名气很大,俗称他为朱官,后来又居住在今珠岙。珠岙之名即由古名朱官岙演化而来,不少老辈至今犹称此地为朱官岙。

近来看到一组朱士廉的诗,共十一首,其中八首是为《仙桂乡嶕山八景》:

冠峰耸翠

空谷当年谁挂冠,藤萝为系树为簪。

东皇应惜无颜色,特遣青青上翠峦。

幌山春雾

春来何物浑如烟,罩却山头恍接天。

漫道个中多变豹,也应润得草芊芊。

湖亭晚凉

亭开湖畔遶湖光,新月初升影渺茫。

风动翠荷翻浅碧,清人心贶有馀香。

嶕山晓渡

忽听鸡声唱晓天,纷纷争上渡头船。

从来此地流偏急,漫橹轻摇舟不前。

鉴湖秋月

碧水澄空俨鉴悬,清秋静夜映婵娟。

低头乍见姮娥影,疑此湖中又一天。

石梁观潮

年来无事要观潮,独步长堤到石桥。

遥望狂澜奔万马,须臾入浦送归舠。

舟山夕照

何人陆地荡轻舟,经月经年泊下流。

几许行人俱不渡,载将红日满林丘。

翠屏积雪

西风昨夜冻云开,晓日初升暖气回。

惟有翠屏消不尽,尚留碎玉点苍苔。

这一组七绝八景诗,一般来自族谱。永嘉人热爱家园,又有文化意识,好以诗才粉饰居所。耕读之区的先辈喜欢请有名的诗人,或本族诗人作个本村的几景诗,以示风物之美,家园之好。现在各氏谱中常见的这类诗作,大抵以明清居多。朱士廉这组八景诗,是见到的永嘉最早的村居风物诗,或许是永嘉这类诗的开创之作。朱诗明白畅达,收放有度,起承转合,过渡自然,是上乘之作也。瓯北朱氏起始较早,居地较多,朱士廉所写八景诗,大抵以今礁头张堡一带为中心,诗中景物现在皆一一可指,幌山在破石寨山之东,山上原有天然水泊即鉴湖,嶕山到对面仰义的渡口停渡可能还没几年。舟山现名覆舟山,在东瓯大桥北端,山上有普光禅寺。得益于朱氏对先辈这组抒写村居景物诗歌的保存有力,传承有序,使我们今日尚能读到,实是家山之幸也。

珠岙社区,温州童装第一村

3

为《乌牛》诗正名

乌牛全貌 记者 陈胜豪/摄

除上述的这一组七绝八景诗外,朱士廉还有三首诗,分别是《题景星壁》《乌牛》《无题》三诗,这三首诗都比较有名,现在仍然流传,其中两首七绝一般都被认为是无名氏所作,《乌牛》一诗,却被乌牛镇人传为南宋状元王十朋〔绍兴二十七年(1157)状元〕所作,然洋洋大观的《王十朋全集》里是没有收录此诗的。要是没有族谱的保留,绝对是不能确定是朱进士的诗。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见到此公为人洒脱,题了诗之后,大名也不署一个,飘然而去。《题景星壁》诗曰:

陌上春风破酒颜,马头珠络响珊珊。

归来院落已深夜,满地月明花影寒。

此诗作得有声有色,情境感很强,给以诗人的宴饮奔波之劳累感。我国名景星的山、寺、园,不在少数。邻县仙居有景星岩,一岩突出,三面绝壁,群山皆下,是彼县的一处名胜。应是诗人春闱高中进士之后,回家的路上,春风催醒酒,骑着珠络满头的大马,在前进中再珊珊作响,有欢快意。途经邻县仙居,受地方宴请,夜深方归宿景星岩。从前两句的描述来看,诗人兴致不错,心情大好。后两句却反映了诗人对宴饮过程之累和奔波之苦,即使满地的月光中花影,也只觉得酒后的春寒袭来,而倦意难退。一个寒字如何了得,可谓着一字,得风流也。诗人写下此诗至今正好千年,真是件值得纪念的事。

历来的乌牛人,都以南宋乐清王状元为他们家门口的牛岩题诗为无上荣耀,而津津乐道,满脸自豪。《乌牛》诗曰:

怪石奇峰号作牛,江边独立几千秋。

春苔满背如毛润,夏雨淋身似汗流。

青草盈山难入口,金鞭狂打不回头。

虽然有鼻绳难系,天地为栏夜不收。

乌牛码道村西约1公里的104国道外瓯江边,有一黑色的岩,高约3米,状如牛背弓起,颇见张力,无头,俗称牛岩,这也是今乌牛一地得名的由来。牛岩朝东的颈脖处有断痕明显,崭然如劈,传说是此牛已经成精,被雷劈去头部,就不能游渡瓯江到温州城底去了。岩上长满斑驳的绿苔,说是牛毛,不可谓过。这首七律,首联写乌牛的形状和时空,颔联承写牛身细部与春夏之态。颈联转写乌牛之苦与坚定不移,老牛精神跃然而出。尾联合写牛之自在,不为绳羁,天空地阔。诗中说牛有口有鼻,可见这牛头是诗人过后没掉的。这首七律格律严整,对仗工致,明白如话,朗朗上口,为人乐道,广为流传。

因诗人是温州宋代第一名进士,传久了就变成进士第一,成了状元之作。再说状元王十朋的名气比朱士廉大,《乌牛》一诗的著作权就被传说到王十朋先生的名下,幸而王状元的诗文全集保存得一直完整,未曾散佚被重整过,此诗就没有必要被篡改进去。尽管就诗而言,两人在诗风上有相似处,却也有明显的不同处。如王状元诗《舟中作》云:

竟日舟行无一家,无边眼界只芦花。

花中知有雁多少,为我传书到永嘉。

现在把事情说清楚,诗的著作权归正到朱进士名下,也算是千年一叹的好事。

4

穿越千年的“对话”

南宋诗人韦居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咸淳四年(1268)进士,景炎元年(1276)在衢县任司纠时,与郡将一起降元,著有《梅磵诗话》三卷。他之降元属奉旨,没能一死报君王,不是他的责任。他的《梅磵诗话》里,所述的主要对象大多为宋人,也有述及宋代永嘉的叶适、潘柽、赵师秀、徐照、卢祖皋等诗人,对永嘉人的诗作,多有赞许,这是对故土的赤诚!其下卷有条云:

昔有为河北三鸦镇官者,宦况萧条,仅有薄藕可买,乃作诗曰:“二年憔悴在三鸦,无米无钱怎养家?每日两餐都是藕,看看口里出莲花”。又有监吴中市征者,因羊价绝高,作诗曰:“平江九佰一斤羊,俸薄如何敢买尝。只把鱼虾供两膳,肚皮今作小池塘”。闻者捧腹。余尝过栝之冯岭,见旅舍壁间一绝,亦效前体为之。诗云:“东瓯倦客又西征,路入芝田已绝腥。每日三厨都是笋,看看满腹万竿青”。亦可一笑。

现一般解为穷秀才的寒酸之作,其实非也。三人都是公职人员,宋代的官员薪俸不低,生活不至于困顿,只是对在任所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社会环境不习惯的自解。三鸦吏不知何许人,吴中监却是宋代皇亲高家弟子高公泗,肯定不是穷秀才。而东瓯倦客却正是温州第一进士朱士廉,无论北上赴试或赴任,必经丽水到缙云的冯公岭,因岭高路长,途中设有驿站类的接待设施。

冯公岭是隋唐时人冯公所开,也叫桃花岭,因是国道级的通衢,温州的很多人外出必经此,还有一些温州故事的就发生在此路上。北宋福建诗人杨亿途经此岭,将之比作“蜀之剑客”,可见其险峻。南宋永嘉著名学者叶适到此题有《冯公岭》诗云:“冯公此山民,昔开此山居。屈盘五十里,陟降皆林庐……瓯闽两邦士,汹汹日夜趋。辛勤起芒屩,邂逅乘轮车……”明代温州著名的传奇故事《高机与吴三春》,就有桃花岭一节,是为高潮之一,最为脍炙人口。

那年仲春之后,朱进士从老家东瓯出发一路向西,所谓“倦客”,在这里是指他很多次走此路,一点新鲜感也没有,真是心身厌倦得很。每次一到邻县青田(即芝田)就不知鱼肉之味了,这对生长于鱼米之乡的人来说,个中感觉确是索然。此番西征又正当春笋旺发期,丽水人好食笋,以为美味,就天天以此飨客。《儒林外史》里提到所谓的“处片”,就是处州丽水的笋片,著名的特产小吃。而笋的粗纤维会加速肠胃蠕动,吃多了会增加饥饿感,甚至乏力。一路过来,天天吃的不是水煮笋,就是咸菜笋,直吃得腻味至极,仿佛肚子里已是茫茫竹海。朱进士自我嘲解一番,挥毫在驿站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诗,发了一通无奈的感慨。诗中“一日三厨”的说法,纯属永嘉方言。全中国任何地方称一日中的三次进食,要么说是三餐,要么说是三顿,只有永嘉至今仍说一日三厨,还有俚语“三厨五到”之说。如著名温州曲艺中的鼓词,演唱到穷苦人家时,就来一段:天光开门风扫地,黄昏关门月当灯。日住三间茅棚厂,三厨饭食不端停。意谓贫苦之极,一日三餐都不能解决,有一顿没一顿的。北宋之时,平常百姓人家,往往是一日两餐制,只有朝晡两食,无午餐。前面的三鸦吏和吴中监,就一日也是“二餐”和“两膳”。只有生活条件较好的官宦之家,才有一日三餐的生活方式,也就三厨端停。小时见老人不给豢养的狗吃中餐,说会吃笨了的。所以常闻大人骂那些狗贱之人,说是吃两头厨的。或许也是我乡之人很早就习惯一日三餐的进食方式,以吃两餐为不妥。

可能是诗作得有趣,字写得龙飞凤舞,铁画银钩。虽未署名,但人们知道是士宦之作,就被保存下来。岁月悠悠,人们忘却了这诗人姓甚名谁。直到200多年后,这“万竿青”的诗还在墙上,字迹如新。南宋末年,邻近缙云的衢县官员韦居安途经此处,发现墙上的诗迹,想起了三鸦吏、吴中监的诗,居然有同工之妙,就随手写入自己的诗话之中,不想在千年之后,与永嘉朱谱所录祖宗艺文发生呼应,无名氏之诗的公案始得以断。

这应了人们一句常说的话:好的诗文翰墨总会如得神助般的被保存下来,也是永嘉人的精神面貌和特色文化的一例明证。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