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1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楠溪江第一版:周末
2025年01月10日

永嘉一村民整理24年前从江西购得的一摞古书中,意外发现疑似元代名医危亦林著作《世医得效方》手抄本——

何可永:捡回书本的尊严和价值

生命中的每次意外之遇,都是生活的赠礼,何可永和这本《世医得效方》的相遇,便是始于这样的探索。他并非是古书收藏的爱好者,也从未想过要在古书市场中淘金一笔,只是在一个出游江西的午后,碰巧遇上了一位卖古书的农民,何可永情不自禁走上前去翻看,他很难不被这样的情状吸引,自己虽出身农民家庭,但他喜欢阅读经典,高中毕业后,便开始尝试着自己写作,先后完成了十多部作品,看到那些古书散落一地,他觉得好奇,想象出与之相关的各种故事,也驱使着他想要进一步一探究竟。

全书共有二十卷,何可永收藏的手抄本只有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卷。

旧书摊上的“遗珍”

实际上真正发现这本书的价值,是何可永把古书从江西一摊位上买回家的第24年。何可永家住在南城街道观前村,今年因为装修新房,何可永把自己的书籍都搬出去整理了一遍,不经意间瞥见角落里套着塑料袋、蒙着经年累月灰尘和泥垢的几沓古书。记忆一下子如潮水般涌了上来,他颇为惊喜地取出,又重新翻阅开了,二十多年前,在那个地摊上,他也是如眼前这般翻阅着这本书。

“之前买的时候没有特别仔细看,纸张全都写得满满当当,我因为跟从舅舅学过几年医药,所以认出是和医学相关的内容,前面几页的方子看着也挺寻常的,当时没有多想,便从那个江西农民的手里买下了。”何可永说,当时的农户曾告诉他,自家祖辈是世代医药,但后人没能继承,现因生活所迫才拿了上辈留下的书册出来售卖。何可永便也未多做追问,便二话不说买下了一摞书。

“2000年的时候,江西那边农村还是比较落后的,我本来也有去各地买书的习惯,又偏爱古籍经典,因此他卖的书还挺对胃口的。”当时同这本《世医得效方》一起入手的,还有《水浒传》等名著经典的刻印本,但何可永买回后并没有立即翻阅。“手头上正在创作一本作品,做儒学方面的研究,书本带回家以后放在了一边角落里,竟然渐渐就忘记了。”

一直到24年后,何可永又重新发现了这本书。“买过来一直也没有读过,所以这次打开,就准备彻底翻阅一遍,没想到看着看着,突然感觉有些不对劲。”何可永表示,由于一同买来的其他古书都是刻印本,因此他一开始也以为这本《世医得效方》也是刻印而成,全文字迹清秀,没有任何错别字。“刻印本的字体都是很规整的,但是这本书的小楷既遒劲,又飘逸,有时浓墨有时淡,我猜想这个作者应该绝非无名之辈,随后便在书卷的中后段位置发现了落款‘建宁路官医提领陈志刊行,南丰州医学教授危亦林编集’的字样。”

何可永告诉记者,这足以说明该稿或属于刊印前的最终定稿,属于手抄本,他随后查询到,这本《世医得效方》乃是元代著名医学家危亦林所著,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刊行,书中总结了他家五代行医的经验,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一部重要方书,书中多选载前代医学文献及家传验方,在骨伤科证治方面载述尤详、书中翔实和突出地记述了关于麻醉药物的使用,有世界上较早的关于全身麻醉的记载。对于骨折、脱臼、跌打损伤、箭伤等整复治疗也有精辟的论述,特别是首创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椎骨折更是珍贵。对今天的临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世医得效方》的骨伤科成就,代表了金元时期中国骨伤科的发展水平,居于当时世界医学的前列。

“全书共有二十卷,但是我这边现存的手抄本只有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卷,前面已经没有了。”何可永表示,这样的发现让他尤为惊喜,他认为,这部珍贵的《世医得效方》手稿,虽不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名声大,却也代表了一代医人悬壶济世的高尚品德。“这本书稿写的非常细心,可想而知肯定花费了很多心血和精力,后来的李时珍其实也是在这个基础上面编写本草纲目的,在医学史上也有很大价值,这本书我后面肯定要收好,当然如果有某个图书馆、博物馆需要这本书,我也可以转让,让它得到更好的保存。”

追寻书籍的本源

今年63岁的何可永是一位爱书之人,少时高中毕业后,在中学代过课,到外地经过商,也种过地,但在工作谋生之余,他尤其沉迷读书写作,以一个自力更生、自食其力、自我奋斗、自学成才的“布衣作家”身份,苦攻古籍典章,学习古文白话翻译,先后研读了四书五经、《史记》等二十四史及《水浒》、《三国演义》等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先后创作有《哭泣的哲人-孔子传》、《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传》、《诗国大鹏-李白传》、《理学大师-朱熹传》、《心学泰斗-王阳明传》等古代圣贤传记。

“小时候我的祖父留下了一套四书,我那时候读不懂,但是我很喜欢读书带给我的感觉。”何可永表示,自己从小就热爱文学,语文成绩总是遥遥领先,但奈何理科成绩太差,三次高考都名落孙山。“我那时候只想看文学类的书,对理科提不起一点劲,高中毕业以后我就想写书了,想像先贤那样著书立说,不为别的,就想用书本去证明自己的存在。”然而这样的想法,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似乎是“痴人说梦”,何可永也一度遭到家人亲友的强烈反对。“他们都劝我别写了,说的最多的就是写书不赚钱,但我本来写书也不是为了赚钱。”

何可永表示,自己之后利用空余时间走遍了孔子当年周游列国的路线、李时珍故乡湖北薪春、诸葛亮挥斥方酋的三国圣地、朱熹旅居和讲学的武夷山下、九曲溪畔等等,一路采风、看博物馆、摄影,为著书打下基础。1999年《哭泣的哲人-孔子传》一书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发行,后引起了日本国际大学理事长、儒学文化研究所所长、哲学博士田久孝翁先生的极大兴趣,并被翻译成日文出版发行。该书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以流畅的文笔,描绘了被公认为世界四大圣人之一的孔子生平、活动、教育和思想的画面,再现了圣人悲剧一生的风采。此后,何可永笔耕不辍,一直在研究国学经典,为国学奔走呼吁。

“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智慧精髓,这不仅是中国悠久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事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何可永无不虔诚地说道,每每重温经典,他几乎能想象出这本书的主人在记录、写下这些内容时,一丝不苟、孜孜不倦的模样,将书捧在手心,就像怀揣着一个人沉甸甸的一生。是书本带领彼此完成了这场千年的相遇,何可永这样相信,在他的言辞中,总有对书籍油然而生的敬意,也因此直到现在,他也依然没有停止书写。“现在我在写一本关于我一位恩师的传记,每天早上三四点起,有时候写到夜里,生活也很充实,古人有言曰,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普通人立德、立功或许难得,但‘言得其要,理足可传’。”何可永此刻手中攥着的,就是这个满心国学的普通人此生留给这个世界的证据。

记者 厉梦瑶/文 陈胜豪/摄

相关链接>>

危亦林(1277—1347),字达斋。祖籍抚州,后迁南州(今江西南丰县),元代著名医学家,有骨科圣手之称,唯一传世的著作《世医得效方》,对元代之前大量方剂进行筛选,保留了许多民间验方,公布了一些家传秘方,是一部综合性医学著作。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