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装满荣誉证书的箱子
尤国贤
我家有只红色箱子,二十多年来一直伴随着我。
我用于存放各类《荣誉证书》,将其视为我收藏的宝物。证书逐年增多,直到退休,满当当,端端重量不轻。箱内共有《荣誉证书》118本,另有多份《奖状》。其中80%以上是市县级新闻单位颁发的,《温州日报》、《温州人民广播电台》《永嘉广播站(台)》原《永嘉报》等,其余证书是民政工作、计生和人口普查等先进个人(人普工作曾获省级先进个人)。这一箱子荣誉证书,见证了我从事40多年通讯员的酸甜苦辣,也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变化。
1958年10月,我被选调为人民公社农业会计工作,后来任公社文书,因我对写稿很感兴趣,当时看到《永嘉日报》上别人写的报道,总是反复读,很想自己学会写。大跃进期间,我也写了许多短稿,但都没有见报。最终感动了《永嘉日报》编辑,终于给我来信,对我写稿作指导帮助和鼓励,60多年了,这封短短的信至今还保存着。此后我写了不少稿子被报纸、广播采用。我感谢当时编辑对我的鼓励和支持。
为节省信封,我用旧信封投稿
我于1959年开始写稿,正是当时《永嘉日报》编辑来信指导后,我第一篇稿见报于《永嘉日报》,内容是写农村办畜牧场,当母猪分娩,饲养员睡在猪栏头候产。此后天天投稿,天天见报,甚至一天刊发两三篇。当时我用复写纸抄写一式三四份,分别投给多家媒体,投寄都是免费,在信封上剪去右上角并注明“稿件”。后来投稿每封贴3分邮票,当印刷品寄。八十年代,每封稿件贴八分邮票,我每天寄报社、电台都有四五个信封,邮票花了不少钱,有时一个信封里面装多篇稿子以节省邮票。然而新闻单位有办法,温州日报、温州电台、永嘉广播电台等媒体单位为通讯员投稿开出绿色通道,设立“邮资总付”代号,告之通讯员在信封上写上“代号”,稿件免费寄出,邮资由收件单位记账总付。
稿件一直用信封寄,基层单位办公费有限,难免有人讲浪费公家的信封为自己赚稿费。我当公社文书时想了个办法,公社每天收到信件较多,尤其上面机关来文,每次收文登记后,我将旧信封翻新使用。
随着通讯发展,后来使用传真投稿,我自己买了一台传真机,但时常停电,都要到有电的单位传稿件。有一次,我从公安部门获得一条有趣味的社会新闻,写好稿子交一位同志去传真,我后来打电话问报社这篇稿子有否传到,值班的同志告诉我:你可再传个来。于是我将稿子再了一次。第二天,这篇稿子在当天的《温州时报》两个版面上同时刊出,我可吓坏了,担心报社因此不再录用我的稿子。但之后像是什么事也未发生。
现在可好了,投稿可通过邮箱、微信等方式,不过像我不会操作,由孙女为我代劳。
我从不计较稿酬
六十年代,我向永嘉广播站投稿较多,当广播喇叭里听到自己的稿播出感到十分高兴,听了一遍还想听。有人问,一篇稿子有多少稿费?我讲宣传工作很有意义,稿费我不计较。当时一篇消息只有一角两角,我也很高兴。“文革”期间稿费都取消了,我也坚持投稿。稿件播出后,寄来一张印有毛主席头像和“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的语录纸条,背面写有稿子播出时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闻工作有了新起色,永嘉广播站给通讯员每篇稿费五角,有人戏称通讯员是“五角头”,后来稿费以字数计算,我的稿件以消息和社会新闻为主,每篇约一至五元。广播站对采用的稿件会寄上广播节目单和稿费单,通讯员凭稿费单向广播站财务部门领取现金,因稿费有限,许多人在通讯员年度开会时,集中一次性领。
其他新闻单位使用邮政汇款单,并附言稿件标题,稿酬。现如今,都直接打到通讯员的银行卡上,多方便呀。过去,我将稿费汇款单的附言纸条剪下来,收藏一袋子。
连续十年获得“特别奖”
当每年评上优秀或积极通讯员时,特别高兴期盼《温州日报》和原《永嘉报》等新闻单位召开年度通讯员表彰会,大家欢聚一堂。上世纪九十年代,《温州日报》通讯员年度会议很隆重,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还设立连续获得10年、20年优秀通讯员“特别奖”。我在九十年代曾连续10年获“特别奖”,每次奖金500元。
永嘉是红色革命老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农业合作化高潮时期,县委县政府创办了第一张党报——《永嘉日报》。1961年3月11日,县三级干部大会期间,专门安排一个晚上召开全县新闻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区区委秘书、县机关通讯员和公社文书、宣传干部等,县报社、广播站、县通讯站同志参加并发言,时任永嘉县委宣传部部长张家常主持会议,并向受表彰的通讯员颁发奖品。张部长报领奖名单,第一个名字就是我,但我未听清,因张部长操一口难懂方言,这时边上的熟人提醒说:“老尤!刚才部长报的名单有你呀,快上去领奖!”我接过张部长手里的笔记本,打开一看:奖给党报积极通讯员尤国贤同志。下方署名:中共永嘉县委通讯站 六一年三月,这本笔记本保存至今。过去奖品有:雨伞、旅行包、收音机、笔记本等,好多以笔记本代替《荣誉证书》。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