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6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楠溪江第三版:校园
2024年06月14日

情知所起,难说再见

——我和高考下水作文的那点事儿

□ 戴柏葱

真是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啊,我竟然就这样,连续写了十年的高考下水作文!

其实,最初我并不想写,因为我没有任何想向别人炫耀的心思,也觉得写下水作文的意义,并不像很多语文老师所说的那样有价值。

直到后来,在微博上看到一位参加高考之后的学生,发了一条“我多想再听一节戴老师的作文课啊”的内容,不禁感慨万千。后来,开始做公众号,把作文相关的内容,发在公众号上。再后来,决定开始和学生一起写高考作文。

最初开始写时,其实有挑战自己的意思。但后来,就不再是为了挑战自己,而是真的想和学生一起写。

于是自2015年开始,每年高考第一天下午,我就这么坐在书房里,面对着中午刚刚得到的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给自己的限定时间是二小时,过了这个时间,就不写了。

我对自己的审题和写作要求,也有意向学生靠拢。面对高考作文题,我常常先问自己:假如是我的学生,他们会怎么看这个题目?会打算 怎么写?可能会有什么材料可以用到?

因为这样的思考,我自觉我是和学生在一起的,因而写出来的所谓“下水作文”,才有可能具有某些所谓的指导价值。

然而,我也不是一开始就能想到这些的。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题是关于“人品与文品”是否统一的论辩,而恰巧我在大学时曾做过这一小研究,因而马上找到了切入点。“人品与文品”是否统一,不能一概而论,否则容易走向极端。于是我选择了“言可为心声,文可不必如其人”这样的角度,并且也不否定“文如其人”的观点,只是我更侧重于“文可不必如其人”的观点。后来我看到浙江省当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时,发现在审题立意上,我和那几位学生是有一致的地方,都超越了这个话题,并将它引入了更深层次的讨论。

《言可为心声,文可不必如其人》一文发布后,得到了很多好评。《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9期选发了我的这篇下水作文,编辑在点评里说:“论述层次分明,张弛有度,论据有理有节,既引经据典,生动鲜活,又逻辑鲜明,层层深入,极具说服力……作者将对‘文不如其人’的探讨升华到人性本能和艺术追求层面,而且具有哲学思辨性,赋予了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想象空间,体现了作者深刻的生活洞察力和人生感悟。”

我似乎借此找到了甜头和“突破口”。于是当面对2016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目时,我的第一反应同样是想在立意上“突出重围”。无论是选择拥抱虚拟,保持适度的距离,还是远离虚拟,这三个角度,我自认为都过于庸实,于是提出了“其实太多的直观和便捷,早晚会让我们失去想象的翅膀,人类未来亦将变得徒有科技,面目可憎”的看法。而后在文中大谈在科技时代,“想象力”的重要性和意义。然而,这次“另辟蹊径”,让其失去了之于学生的指导意义,甚至于还有可能在审题立意上起负面作用。

此后,我便陷入了深切的反思之中。倘若我也像学生那样在试场里限时写作,还真不一定写得好,甚至还不一定能在限时内写完整。我写下水作文的初衷,只是为了尽我所能,通过写作下水作文,给予学生更明确更深切的写作指导,不像之前那样“隔靴搔痒”,不及学生作文“痛处”。

下水作文,从来不应该是为了炫耀教师水平比学生高,而是教师和学生在一起:思考在一起,写作方式在一起。

想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又开始了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这四年的高考下水作文写作。我觉得自己在不断努力向我的学生们靠近,不过略有成效。

2017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是关于人生要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这三本“大书”的问题。我第一反应,不再是“另辟蹊径”,而是猜想面对这个题目,我的学生们会想到什么,我的脑袋里开始出现这么几个问题:

“命题人为什么要让我们读这三本书?”

“这三本书分别指代什么书?”

“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什么关系?”

我发现三本书似乎存在着递进关系:“有字之书”是基础,“无字之书”是生活经验,“心灵之书”是终极目的。于是又想起了黑塞的那句名言,“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而后便以“悄悄成为你自己”为题,以三本书之间构成递进关系为文章主体结构,进行了写作。写作过程中,我还特意在文中使用了课内的“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例子,说“提醒我们要‘像山那样思考’”。另外,我还特意把孔子作为主要的人物事例,也是因为我的学生们对孔子比较熟悉的缘故。

后来这篇下水作文,被浙江省特级教师项香女老师编选进了《中学生天地》2017年第9期。项老师在文末点评说:“文章对于‘三本书’有着明确而独到的定义,为论证和立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以黑塞提出‘悄悄成为你自己’为论点,‘读好’‘读懂’‘读进’形成阶梯式结构。‘有字之书’的阐释最简,‘无字之书’详尽些,‘心灵之书’则更深入,内容与形式相配合。以‘发现自我’‘成就自我’作为‘心灵之书’的定义,既适用于每个普通人,又能满足有追求之人的情怀,有自我意识,又有使命感。以孔子为范,更具鼓舞力量。”

2018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题目,一改往年命题风格,提出关于“浙江精神”的内涵理解,我一时无法准确审题,以致写成的文章,不伦不类,只好作罢。第二天,突然觉得还有些角度可以写,于是便循着“浙江”两字做文章,以为“浙江精神”,应该有“江和水”的因素在,最后便写成了《浙水流深》一文。在此文中,我也有意引用了教材中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句子“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后来有幸发表在《作文新天地》(高中版)2018年第9期上。关于此文,还发生了一件不那么愉快的事。《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8年第28期,未经允许,刊发了此文,署名“浙江一考生”。并被从学生的角度来点评,这点让我十分不高兴。我试着通过邮件,联系了《作文与考试》(高中版)编辑,对方十分诚恳地向我表达歉意,而后表示马上安排补发样刊和稿费。

2019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是关于对“作家”“作品”“读者”三者关系的理解,我解读为:“从单一与保守走向多元与开放,这是世界发展的趋势,要想写好人生这部‘作品’,亦是如此。我们既要不断‘出走’,听到‘读者’的声音,也要不断‘回归’,遵从‘自我’的呼唤。”

这个立意,想法有些多,以致写作时有些掣肘,自然写得不大满意,总觉得还能写得更好。不过,我算是有意尝试摆脱二元思维的限制,寻找第三条可以走的路。巧的是,《中国教师报》教师成长周刊主编宋老师,正打算在文化周刊上组一期教师高考下水作文的版面,于是便要走了这篇文章。宋老师还费心地做了一番修改调整,最后发出来的文章才算有了一些样子。

2020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目,是关于如何面对人生的“落差或错位”的。本来这样的题目,就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面对“落差或者错位”的,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探究解决(面对)的方法。但我的思考是:“落差或错位,常常在于我们对自己的人生坐标认知不到位,以致无法匹配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也不能演绎好社会赋予我们的角色。只要我们能认清生活的本质,就在于热爱生活,给家人最好的爱,于社会最好的善,做自己最好的梦,就能从这种落差或错位中摆脱,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一番不平凡的人生。”

这次我试着用分论点的方式来写,因为之前,我就和学生说过,如果遇到棘手的作文题,不妨试着围绕核心观点,拆分出几个小观点,进而分条论述,或许能别开生面。不过,这篇《守着平凡过此生》的下水作文,我自觉写出去又有些偏远了。有位前几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在这篇文章底下留言说“落差、错位恐怕不仅是期望与现实之间,更存在于社会角色之间。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说,恐怕还是要耗些念头”,我觉得他的看法有些普适性,毕竟学生们年龄在那里,未必就容易看出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不过,这也正是浙江高考作文题目的引导意义所在。后来此文被刊发在《中学作文教学研究》杂志社公众号上。

就这样,我从2015年至2020年连续写了6年的浙江高考下水作文。六篇下水作文,在5家报刊杂志发表过,其中两篇,还被作为教师写作下水作文的代表,入选了《2017年高考满分作文大全》《2018年高考满分作文大全》。在这六年里,我有过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迷惘。

2021年至今,我继续写作高考下水作文,差不多也是在两个小时内完成。但已经打破了这个底线,因为总是临时有事出门。常常回来后,思绪就乱了,其中尤以2023年和今年的这篇为甚。而文章质量,也大不如前。2021年的《人生一线,得失之间》已经很勉强了,2022年的《大道宽绰任驰骋,好风扶我上青云》简直糟糕,2023年的《以好故事引领未来》也好不了哪去,今年的《大风起兮云飞扬,问问不休向远方》亦是牵强。

《大风起兮云飞扬,问问不休向远方》一文,不禁打破了我的写作时间要求,而且写作期间,还在百度上搜了一些资料,惭愧得很。唯一能辩解一下的,只剩下“和学生在一起”这个点了。我特意用了考前教学生用来开头的写法,以及用“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这三个词来构筑分论点。

还记得刚开始写作高考下水作文时,我确实有过这样的担心:老师写得也不过如此啊!于是,总想写一些“高”出学生水平的文章,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示教师指导的价值与意义。但是,写了几年之后,我就明白了,教师写作下水作文的意义,不在于,或者说不仅仅在于比学生写得好,更在于能从学生角度出发,写出贴合学生思考的作文来。 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说,譬如学生能在高度紧张的考场上,限时完成写作这个特点,教师们所谓的下水作文就完全不能与之同日而语。

而现在,高考作文命题也已和其它题目一道,于去年归入了新课标I卷。作文题目也越来越接地气,不再故弄玄虚,在审题上为难考生了,绝大部分考生都能顺利写好。写高考下水作文的老师们,也越来越多了,写得好的也越来越多了。而让人难过的是,现在有了AI人工智能写作助手,只要把题目输进去,不出10秒,就能出产一篇有模有样的作文了。

今年这篇,是我连续10年撰写的第10篇高考下水作文了。而我对坚持撰写高考下水作文的想法,也已经逐渐寡淡了下来。觉得坚持与否,意义已经没有这么大了。

不过,毕竟情知所起,难说再见。无论坚持与否,于我而言,我和高考下水作文的那点事儿,都不再有心结。那么,就随缘吧,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勉强了!

戴柏葱在报刊上发表的部分高考下水作文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