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楠溪江第二-三版:人物
2024年06月07日

邵建泼:残缺亦是一种美

邵建泼系列瓯窑作品在永嘉县首届残疾人艺术作品展上展出

很多时候,邵建泼几乎要忘了,上天在他腿上留下了一点不完美的痕迹,日常行动略有不便,他便愈发专注地坐着,从学习设计到接触瓷器、瓯窑,他知道,艺术从不是高屋建瓴,而是你我都可以。

艺术之美触动心灵

若是在以前,有人取笑邵建泼的腿,他会直截了当地用拳头反击,但现在,用他自己的话来说,43岁,成熟了,有人嘲讽就当开个玩笑过去了。少一份刚烈,多一丝宽和,这是邵建泼多年来的沉淀,与其说是生活带给他的,不妨说是艺术带给他的。

“从小就喜欢画画,画画的过程很沉浸很专注,父母家人也比较支持,因为我身体的关系,他们可能觉得更多还是要保护我吧,让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因此,邵建泼的学生时代多了一份自由,对于身体的缺陷倒也不那么在意。“一直没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但是多少也有点想证明自己的意思吧。”后来,邵建泼考上了中国美术学院,成为本地少有的专业科班院校毕业的艺术生,开始在设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还一度获得了亚太年鉴“优秀奖”、亚太年鉴双年展“银奖”、德国红点奖等。但诸多荣誉之下,邵建泼却渐渐发觉之前那种“争一口气”的想法似乎没有任何意义。

“获得这些奖项的时候,其实内心没有说有什么特别的触动,反而挺淡定的,真正的快乐不是来源于别人的认可,而是自己对自己的认可,久而久之发现,还是艺术创作的过程最令人感到幸福。”因为长期在设计行业扎根,邵建泼对中式美学也有所了解,茶道和瓷器作为中国美学、文化的典型象征,也令邵建泼为之深深着迷。

“一度非常痴狂,四处去搜集自己喜欢的作品,瓷器的这种釉色变化,和玉石一样的晶莹质地,让人在把玩的时候,总能萌生出一些愉悦心情。”尤其是青瓷釉色光亮、淡雅清澈,给人以宁静清新之感,所谓“姿如圭璧,色似烟岚”,这种“尚玉”的审美意识和“以玉比德”的人格象征,都颇令邵建泼向往。

“因为喜欢玩瓷器,四处寻瓷的过程中也结识了不少艺术家,包括瓯窑烧造技艺传承人章长才老师,与他很聊得来,我也是透过他才知道,原来我们本地的瓯窑有着这么悠久的历史和领先的技艺。”也是在那时候开始,邵建泼渐渐有了另一个打算,从设计转身投入瓷器行业,不为别的,只为亲身感受这一抔土、一窑火产生的碰撞和奇迹。

瓯窑文化成就新的“使命”

在与瓯窑烧造技艺传承人章长才多年接触学习下,邵建泼对家乡的瓯窑有了更深入了解,也惋惜于瓯窑一度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我自己接触瓷器这么多年,一开始都以为瓯窑只是个‘追随者’的身份,而不是‘革新者’。”

但据历史和考古文献证明,早在东汉晚期,永嘉已是最早烧制青瓷的少数地区之一。晋代文学家潘岳有《笙赋》云:“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醽。”点名赞美瓯器,瓯窑在当时名士眼中的地位可见一斑。“瓯窑几乎可以说是‘百瓷之祖’的这么一个历史地位,尤其是瓯窑烧制技术成熟后具有革命性创新的釉下褐彩与缥瓷,两者无一例外,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也因此在得知章长才老师复兴瓯窑的计划后便毫不犹豫加入,至今学习瓯窑制作已有5年多时间。“作为温州瓯窑浙疆青瓷执行经理,其实更多的精力都在运营上面,制作还是以章长才老师为主,我纯粹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器物才开始学习的,但真正接触以后发现,当中的奥妙无限。”

比如褐色点彩,最早出现在瓷器上时,可以说是一种“瑕疵”。但这种自然浑成的效果,给窑工以启迪,于是就有了后来有目的地在局部施加含铁釉料的新工艺。这种“化腐朽为新奇”的技术,也一直为瓯窑所传承。“可能是因为本身身体的原因,我对‘残缺’有另一种理解,一件过于完美的器具,我反而觉得不够真实,倒是那些意外的、有些不完美的器皿,反而能品出一些别样的美感来。”不久之前,在残联的组织下,邵建泼还带了一些聋哑学生前来体验制作瓯窑,寂寂无声中,是比寻常人更多的专注和沉浸,邵建泼相信他们一定也有相同的体会。“先天的残缺,可能会让我们的心思更敏感一些,但这对于我们体验、创作来说,未尝不是一个优势,我也是希望他们也能够由此了解瓯窑、爱上瓯窑、加入瓯窑。”

邵建泼说,瓯窑最吸引他的地方还在于,它的素雅与日常,这也是他的瓯窑之路最想实现的效果。“一直以来,瓯窑与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像我们现在方言里的‘胚’‘匣钵’(音,闲聊)等等,都是从瓯窑中引申而来,我们烧制的瓯窑也是往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研发,包括我们的泥胚和釉料都是自己调配的,一方面还原瓯窑最本真的色彩,一方面要适应现代人的使用需求。”邵建泼表示,这也是他如今找到的一份“新的使命”。

记者 厉梦瑶/文 汪学斌/摄

工作坊

邵建泼(右)和恩师瓯窑烧造技艺传承人章长才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