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11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二版:城乡
2023年11月30日

3800多棵柿树依山势高低错落舒展,深秋叶落果红,犹似苍虬挂红灯,天地间自成风韵,成就千年永嘉柿红美景

鹤盛东炉:顺“柿”而为谋新“柿”

柿,400年东炉之果。如今3800多棵柿树依山势高低错落舒展,深秋叶落果红,犹似苍虬挂红灯,天地间自成风韵,成就千年永嘉东炉柿红美景。11月23日开幕的楠溪江首届红柿文化节将东炉红柿烘托地更加红火鲜艳,从远古走来,从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 “椑柿被实于长浦”的诗词里走来,借乡村振兴之地气,东炉红柿延伸产业链,挑战新方向,布局柿子树+营地业态+梯田音乐+柿染产业+灵运山居发展格局,让那片柿红在万山丛中开始慢慢蝶变。

柿染古工艺,惊艳亮相

柿染,是柿子作为染料的工艺,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有防晒、防水、防腐和增强耐久的性质。由于应用这种古代工艺较少,所以只要柿染相关的产品出现,即是高端。但是,在今年的东炉红杮文化节上,柿染展陈坊惊艳现身,温州大学时尚创新研究所东炉柿染研创基地授牌。在东炉最具仪式性和庄重感的宗祠旧宅,一幅幅悬挂的柿染麻品带着大自然的味道,树木生脆鲜活的质感,时间沉淀的色调,在冬日暖阳里彰显着传统手艺的格调,也给往来游客传递出一个信号:东炉,要成就柿染之美!

“柿染作为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在中日韩三国民间传统生活中有着悠久历史,目前温大研究团队已基本掌握柿染工艺,并已开展实操。”程巍博士对东炉的自然条件十分看好,他说:“东炉有优良的原产地杮子,八九月摘下青果期的柿子,经约1年发酵成为柿漆。柿漆是重要的传统木器涂料。中国与日本民间都曾经将柿漆涂于船及家具的表面来代替生漆,有防水防腐良效。东炉还有充足光照,因为柿染有「太阳之染」的美誉,柿染布颜色越晒越好看,为后期高端文创产品的研发提供支撑。”

“传统柿染涩汁,每年收获一次,陈化3年。每年出色的单宁(出色的元素)含量都会不同,传统工艺不会使用化学剂去刻意调节,我们会遵循原始自然规律。”这几天和程巍一起带着研究生在东炉忙碌的温州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负责人、温州大学时尚创新研究所所长姜岩博士笑称:“我们把实验室搬到了东炉的杮子树下。”

据了解,温州大学时尚创新研究所东炉柿染研创基地除开展柿染工艺的研发和探索外,还计划建设柿染传统服装博物馆。更重要的是会借用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的研创力量开发系列柿染美术工艺品和文创品,助力东炉共富。对于,东炉村党支部书记周丐和表示十分欢迎:“全村面积1.5平方公里,柿子树占地面积超1/3,总采摘量8万斤左右,每年荒废在树上2万斤左右,实在是可惜。这几年村里也在发展杮子经济,但途径比较有限。此次与温大合作成立柿染研创基地,我们全村人都充满期待也会尽力配合基地开展各项工作。”

据了解,漆器是古代温州著名的手工业产品。据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伍显军介绍,文献记载,北宋都城开封、南宋都城临安的繁华街道都开设有温州漆器专卖店。中国成立以来,温州市区出土大量温州漆器,其中大量宋代精美器物,证实温州是宋代全国制漆中心,产品通过温州港远销国内外。周丐和说,柿漆柿染的开发,不仅能让东炉柿子物尽所用,给村民带来收益,同时也是对宋韵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创新。

“柿”态多元化,潮有范儿

一边承载着都市人“归园田居”的人文情怀,一边肩负着村里人“强富美”的家园梦想,今天的东炉人开始把目光望得更远。环境提升巧安排,绿水青山迎客来,还不够;以“柿”为媒,吸引八方来客,带动番薯枣、生姜、芋头等本地农副产品销售,还不够。因为其他地方一样是这个套路。“对焦‘柿子景观’,探索开发‘赏柿风景’,引进四类新业态,包括林下营地、柿外文创市集、柿染文创工坊、柿野音乐等,用散布于柿子树下的野生营地,串联起柿子园、山坡、田野、梯田等多个自然场景。” 在周丐和的眼里,如今村山头的每一株杮子树都有了新变化。

李阿国夫妇在这里开起了柿柿如意休闲吧,让游客在柿子树下吃饭聊天;柿民啼音乐吧里,游客可以在曼妙现场音乐声中可品尝柿子奶茶;“麦饼西施”将她的“西施游学营地”建在背靠梯田面朝水潭的一方山地上,吸引永嘉一协会在此建采风创作基地。此外,还有文创茶点、友好儿童手工荟等等。“除了可以尽情拍摄美照外,东炉还可以让人静下来,感受这方山水厚重和静谧的场域力量,从而真正释放在都市打拼的疲惫和倦怠。这也是我们对植入业态的要求。”东炉村村委会副主任周晓选这样说。

在当天的首届红杮文化节,瓯海区工商联也为东炉递来橄榄枝,与东炉村签署“百会千企兴百村”协议。“百会千企兴百村”行动是助力温州山区5县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温州各地工商联积极引导企业和商协会创新帮扶模式投入乡村振兴主战场,以“授人以渔”的方式,达到“造血式”帮扶。瓯海区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欢素表示,将一直和东炉村保持密切合作,通过多种方式努力将东炉村打造成山海协作以及乡村振兴的一个样板。

杮虽小,却曾是东炉保命树,一棵柿子半年粮,因此,柿树在东炉村得以大面积种植。杮红虽短暂,但柿子无弃物,浑身都是宝。在杮染色过程中,如果没有晴天就不会出色,所以柿染要等待风和日丽,等待阳光正好。如今的东炉,也在蓄力蓄能,等待那片古老的杮红慢慢焕发成为时代潮红。

记者 董秀燕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