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11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小记者·学生
2023年11月20日

篆刻情怀

将午未午时,由窗棂漏下明晃晃的阳光。蓝色封面牛皮色内页的印谱,一方方红色印章。

“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篆刻,一门极慢的艺术,从古流传至今。林清玄说过:“慢就是浪费时间慢慢吃饭,浪费时间慢慢喝茶,浪费时间慢慢走,浪费时间慢慢变老。”光影掠过,于传承中追索慢,静与文化。

如果你懂海浪的言语,你便能在水面行走。我从未试着听懂小篆的语言,直到遇到了篆刻。 只初见其表,人们永远意识不到其中的博大精深。正如薛福成在《登泰山记》中言:“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

翻开字典,泛黄或褶皱的书页,查找小篆字体。小篆是极美的,线条的连贯,带有一定的弧度的弯曲。如同顾城的《弧线》:“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小篆字体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是中华文字的优雅、古典,是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给予我们这美的撞击。

当梵高以生命之力勾勒树木与水仙的轮廓,捕捉微风与冬日的凌冽。一种欣赏,一种声气相应。我细细地描绘小篆的线条,用反写法,在碧绿的青田石上打个田字格。慢慢地临摹,如同还原一片严肃的风景。石墨在印石上留下粉末,被吹走,留下墨色痕迹。沿着铅笔印,永字牌刻刀,把握好力度,手腕给力,慢慢刻下。遇到弧度时,需将刻刀来个华丽的转身,来达到小篆线条的优美感和纹路的清晰。静默笼罩,如同将时间概念抛之脑后。

篆刻兴起于先秦,经历兴衰,流传至今。如果不是前辈们将篆刻传承至今。我将体会不到时间在空间上跳动,体会到篆刻在传承之中流溢出的光彩与美。

篆刻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章,有小篆的笔意,有悦目的构图,有雕刻的神韵。正所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曾有段时间,我执迷不悟,极想凭自己学到的一点皮毛去艺术节获得奖项,虽造就极微,却有点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感。如今已是沉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真正感受到篆刻带来的巨大宁静,需要的是耐心、坚持。

刻完,已是数个小时之后。用牙刷刷净刻出的白粉末,打开茶杯般瓷盘装着的西冷印泥,我很喜欢西冷印泥,因为它似乎散着一股淡香,鲜红。像揉面团一样,将印石表面沾满印泥,颜料染红的指尖,仅管只有一种红,却极浅极淡,或深沉。慢慢地贴在宣纸上,用瓷盘盖光滑的一面打磨,以防印不清晰,慢慢撕下,这宏伟工程就算是结束了。

篆刻真的是门极慢的艺术。

篆刻总此起彼伏,给予我宁静。千帆落尽,终有隐秘深处。“车水马龙喧嚣,独留一室宁静。”莎士比亚如是言。

我想如篆刻一样,篆刻自己的人生。在悟彻篆刻中,传承篆刻文化。

你我感同身受,古代的篆刻家们为帝王或官员刻章,是凭证,权力地位的象征。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无限瑰丽。篆刻成为了一种纯粹的审美。透过印章表面,中国艺术家审美情趣,智慧才华与汹涌情感折射出中国艺术之魂,篆刻蕴含的典雅、庄重、细致。以篆刻为舟,雕刻人生的每处角落,踏访许多地方。每一片色彩,每一段声音。沉淀下来,像梭罗的《瓦尔登湖》一样。“活得有意义,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精髓。以免在生命结束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更以篆刻为舟,传承中华文化。

众里寻他千百度,终在灯火阑珊处。这便是篆刻的深处。篆刻教会你在耐心中磨练品质,寻找一方宁静,悟彻中华文化。我想我们都应去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传承篆刻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纵使篆刻博大精深,知其者甚微,坚守者如是少。篆刻的传承,不仅是这一门艺术,更是文化,精神的传承。

永嘉中学2022级高一(10)班 麻晓婷

指导老师 朱金峰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