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的风景
——读陈忠德散文集《家门口的风景》
傅建国
近日,拜读忠德兄的散文集《家门口的风景》,很是感慨,无论是作者的童年成长经历,还是他个人的写作路径,我们彼此都有着许多相同之处。读着读着,就有了非写一篇读后感不可的冲动。
忠德兄出生于1964年6月,我比他正好大一岁,巧合的是,他的生日是17日,我也是17日。他的家乡在著名风景区楠溪江畔,出生时夕阳西下;我的家乡南阳湾距离九华山只有10公里,号称九华山“南大门”,我出生时夕阳距离山巅还有一丈高。我们两个人的父母都是文盲,不同的是,我兄弟姊妹三人,我是家中老大;忠德兄兄弟姊妹六人,他是老四。忠德兄比我幸运的是,他的父母虽说是文盲,但却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一家人省吃俭用供他上学,直至大学毕业。当然,忠德兄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从教师、记者、编辑等工作岗位,一步一个脚印,至如今成为永嘉县教育部门领导骨干之一,与他本人兢兢业业、勤奋拼搏是分不开的。此外,我们还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特点是,彼此曾经都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走过来的“文学青年”。正因为如此,《家门口的风景》一书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心灵之窗,使我领悟感受到了另一种风景的独特之美,那便是作家对生活的感悟,点点滴滴充满真情。
《家门口的风景》一书,2007年12月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一共分为5辑。第一辑:家里家外,收集的散文、小说,家事世事,信手拈来;第二辑:并非闲话,收集的是杂感、随笔,世象评说,有感而发;第三辑:梦的翅膀,收集的是诗歌,心灵倾诉,如歌如梦;第四辑:校园春秋,收集的是教育通讯,新闻特写,校园风采;第五辑:笔耕之旅,收集的是作者写作经历、体会,过往的历程。虽说文章内容基本都是作者早期作品,但却见证了作为一名文学青年90年代至00年代在文学路上艰辛跋涉的足迹。
忠德兄在自序中坦言:
在我的写作生活中,我有幸做了三年的专业新闻记者、编辑,因此,我写的新闻作品比较多,文学作品只占小部分,而且基本上写于2002年之前。
我觉得文章是不是文学作品倒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表达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只要作者真诚面对生活,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抨击时弊,传递正能量,新闻作品同样会引起读者强烈的思想共鸣。毫无疑问,忠德兄的写作无论是散文、诗歌,还是如他所言“新闻作品”,其实都是有温度的写作。“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因为我有感情”巴金先生的这名话,一直激励着忠德兄,使他“历经困苦仍有滋有味”。
散文《家门口的风景》收录在第一辑“家里家外”。作者用这篇文章的标题做集子的书名,显然是“用心良苦”,表达了作者真实情感。文章借用著名诗人汪国真的诗句“远行,远行,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开篇,然后作文反其义而行之,举例国庆长假期间,亲朋好友都纷纷外出旅游,他想带女儿在家门口楠溪江走一走,结果却遭到爱人的反对,理由是“从小在楠溪江畔长大的,还有什么稀奇?”。当然,文章如果仅说这件事,那就落入俗套了,所以,作者在文章后半部分用了二分之一的篇幅,讲述了一位母亲如何教育和鼓励聪明而又顽皮的儿子成长的感人故事。于是作者感慨道:
对于你我,熟悉的山水就是风景,对于父母,孩子就是你的风景,对于夫妻,配偶就是你的风景……他乡的风景只是一抹摇曳的记忆,似一缕淡淡的云烟,悄然飘过,难留痕迹;家乡的风景却是一种永恒的怀恋,如一杯醇醇的美酒,香气四溢,熏人欲醉。
而《铜镜》讲述的是作者年轻时家庭一段不幸的遭遇:父亲重病在身,临终前怀着一颗不安的、内疚的心挣扎着向母亲道出一段埋藏在心底多年地隐情:“那枚铜镜,你不要找了……是我把它卖给了卖绡客的,我一直没敢告诉你啊。”那枚铜镜是作者母亲出嫁时,母亲的奶奶送的,也是唯一值钱的嫁妆,母亲视为“传家宝”。母亲眼里发潮,哽咽着说:“我知道你把铜镜卖了,给我买鱼吃了。只怪那时家里缺钱,连件像样的东西都没有。”
读到这里,人到中年的我,竟禁不住眼眶潮湿。
身为教育工作者,忠德兄是一个脾气温和的人,对朋友友善,对家人至爱,尤其是对待孩子,特别的细心关爱。《带女儿去拍照》和《女儿出“书”》,字里行间,体现了一个父亲的宽容与慈爱;而《不妨让孩子插插嘴》一文,作者认为对小孩应有明智的教育方式:
小孩一般都喜欢探听大人的讲话,他们的思维也跟着大人的话题转,在听得有趣的时候自然插嘴了。或者有些听不懂,便冒出个“为什么”来……我认为适当的时候,不妨避开礼节让孩子插嘴,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由于工作阅历的变动,身份角色的转换,忠德兄的写作是多元的。作为记者的忠德兄,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抨击时弊。《未必要“老外”称是》《文坛虚荣为哪般》《别为难孩子》等“并非闲话”,虽说写于90年代,但因文章切中社会上一些不良弊端,今天读来仍然很有警示意义。
作为诗人的忠德兄,《奶奶》《楠溪,七月的时候》《九山湖之恋》《不让一名贫困生失学》等“梦想的翅膀”,寄托了诗人的情怀与志向。
身为人民教师的忠德兄,《冠军的故事》《春秋几度,痴心不改》《高山上承诺》等“校园春秋”篇章,履行了一个写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作为文学青年的忠德兄,《那年我十八岁》《难忘第一稿》《我当总编的日子》等“笔耕之旅”,记录了一个文学追梦人的心路历程。
常言道:文如其人。纵观《家门口的风景》一书,我的阅读感受是作者文笔凝练,惜字如金,短小精致,言简意赅,点到为止。作者的写作深情而不滥情,说理而不说教,执着而又坦诚。读《家门口的风景》里的诗文,就像欣赏生长在楠溪江畔的一束束花草,虽不是那么妩媚娇艳,但却赏心悦目,独自芬芳。
我与忠德兄仅碰见过几次面,喝过两次小酒,留给我的印象是为人话语不多,沉稳随和。读《家门口的风景》一书,使我感受到了作家笔下的为人处事的另一道风景:书写有情怀,做人知感恩,幸福不忘本,事业有作为。诚如他在《自序》中结尾所言“但只要生命还在,我将文心依旧。”
真诚为忠德兄点赞!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