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9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校园特刊第三版:教育周刊·家教
2022年09月23日

驾驭“神兽”有攻略

——读《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的几点体会

上塘下塘小学 胡锡琼

我的教育故事

我有两个孩子,大儿子读高三,小女儿读幼儿园大班。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始于我儿子读初一下学期。这样一算,我和大儿子“斗智斗勇”的历程已近5年。这5年是我的“血泪史”,也是我的“成长史”。期间,我参加了永嘉县读书学会,遇到了很好的导师、很多的朋友,我们一起共读书籍、参与活动,他们给我很多的引领和帮助,使我感恩不尽。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这本书,就是最近我们手头在读的专著,出版于2015年。书的作者是美国人,叫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Julie Lythcott-Haims)。她是美国知名教育工作者,曾担任斯坦福大学新生教务长及本科生顾问十多年。她有很多头衔,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这本书是朱莉基于美国国情下的家庭教育现状调查而撰写的。我们中国的国情当然与美国不同,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只要借鉴对我们有启发的内容即可。

初读这本书,书中提出的美国家庭教育现状让我大吃一惊,与我潜意识中的美国家庭教育强调独立自主的说法——“年满十八,一切独立,包括经济”截然不同。他们和我们一样存在“过度养育”的现象:美国父母对待孩子和我们一样娇惯、溺爱、包办代替,从而导致子女长大而不独立。家长会有这样那样的恐惧,其中最主要的是害怕孩子不能取得成功,那种狭隘定义的成功。我就曾经是一个特别焦虑孩子如果不按我设想的计划来成长,他就不能成功,不能成为我心目中期待的优秀的人。而且我对这个“成功”的定义也是比较狭隘的。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特别产生共鸣,感觉作者讲述的都直击我的内心深处。

5年来,我坚持阅读、学习,虽然觉得自己进步很多,变化也大,但我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过度养育型父母”。自打我儿子初中上寄宿学校开始,每周三、每周日雷打不动收脏衣服,送干净的衣服,给孩子加餐……无论刮风,还是下雨,一次都没有拉下。有一天下午,我和同事一起驾车去市里学习。一个同事说起她的一个闺蜜,非常宠爱儿子,每当儿子外出读大学,他们夫妇总会在校园外租一个酒店待上半个月。看来,我们身边“过度养育型父母”还真不少。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在学校里每天面对的是近40来个孩子。或许惧于师威,学生在校还是服从管教的。但家长常常跟我说起孩子在家难以管教的问题。我发现现在的孩子外号叫“神兽”。每到春秋季开学,家长的朋友圈,就会欣喜地发出“神兽归笼”的讯息。哈哈,那么,每到寒暑假,我也打趣道:“神兽要出笼了!”

原来,不仅仅是我在寻找和儿子“斗智斗勇”的秘籍,很多家长也需要驾驭“神兽”的攻略。这就是我想分享这篇读后感的原因,希望能给大家一点点的启发。

陪伴过程中家长不要太焦虑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讲述的就是“焦虑不堪的当下”。

前几天早上,我接到一则家长信息,声称有陌生人在校门口给孩子递糖果,希望我对孩子进行“陌生人危险”的安全教育。当然,我会利用课前两三分钟落实此事。但我们希望这种“陌生人危险的恐惧”不要被夸大其词。我相信,我们的社会还是充满真善美的。

我儿子读小学六年级时,他说要自己从少艺校返回金泰小区的家里。虽然我内心忐忑,但还是同意了。不过,最终,我儿子是坐我朋友的小车回家的。我朋友还指责我:“你知道,从学校到你家,要经过几个红绿灯吗?”看来,孩子的成长,我们还要抵御朋友的担心。让孩子独自在家里,我们担忧;让他们独自出门,我们不放心,孩子错失了很多成长的机会。

身为父母,保证孩子安全是我们的职责,但我们应该睁开双眼认识到,过度警觉会在很多方面禁锢他们,使他们没有机会享受应有的自由生活,而这恰好才是他们做好独立生活准备的关键所在。

我们不仅仅是为孩子而存在

本书的第二部分,作者阐述了“为什么必须停止过度养育”的理由。

回想我和丈夫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发现我们真的很努力为孩子提供最佳机会。给孩子买县城的学区房,然后我们开始了十几年的山区、县城的走教历程。大儿子小的时候,我们经济收入有限,只是报了一两个兴趣班,备考少艺校。小女儿3周岁以后,我陆陆续续给她报了音体美若干个辅导班。回想一下,这是课表满满的童年,就是朱莉所谓的“清单化童年”。显然,这是我们的清单,那他们的人生呢?显然,我在错误的塑造孩子的梦想。

作为家长,我们似乎为孩子而存在。小区里,迎面而来的阿姨亲切地和孩子打招呼:“嗨!溜宝!”我秒回“哎!”在孩子与其他成年人的所有交往中,我们作为第三方深度介入。如果不能亲自出场,我们也要通过手机远程参与。简而言之,我们不相信孩子能解决好自己的问题,总是越俎代庖!

“孩子应该从父母那里得到两样东西:根和翅膀。”这是德国作家、诗人、哲学家歌德的名言。是时候思考给孩子插上翅膀意味着什么了;是时候想象一下,等他们长大成人,离开父母的巢穴,随风飘落到某个地方时,他们能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又能做些什么;是时候接受这个事实了:父母可以和孩子永远相爱,但各有各的生活。难道不是吗?除了为人父母,我们不是还有为人子女、配偶、朋友等身份吗?

虽然我现在告诫大家不要过多干预孩子的生活,但是作为家长,我也很难贯彻自己的建议。因此,此书我一读再读。

要教给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

本书的第三部分作者告诉读者“如何培养孩子成人”。

朱莉说:“总有一天,他们得自谋生路,这一天会不可避免地到来,如果我们没有帮孩子和我们自己做好准备,那双方都会追悔莫及。”这句话就像重锤,敲打在我的心坎上。现在,我的儿子高三了,却不会自己洗衣服,所以我想,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就得传授他们基本的生活技能。权威性养育有案例证明如果在孩子童年时代,教会孩子生活技能,加上“坚韧不拔和投入”的心态,就可以培养孩子的职业道德。孩子们必须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在家勤劳的孩子,工作后更容易升职。我们要帮孩子做好努力工作的准备,让他们自己规划人生,使命感是实现人生幸福和满足的至关重要。

另外还有两点,我觉得也很重要。一是我们要教会孩子如何思考。笛卡尔曾说过:“我思,故我在。”我们要让孩子成为思考者,但不要只想着自己,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而要让他们敢于为自己说话,说他们的思考,说他们的生活。二是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忍受让自己失望的不完美。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孩子也只有让他们自己在摸爬滚打的真实践中经历失败的沮丧和成功的喜悦,才会成长起来,才能面对风雨,独当一面。

家长和孩子各有自己的人生

本书的第四部分是鼓励家长“敢于实施不同的养育方式”。

身为父母,我们的生命道路上,最重要的一段路上有孩子,但也仅仅是一段路。他们迟早会有自己的路要走,而我们的路还在继续。

如果我们的日程表和心里都塞满了孩子的生活、学习、课外辅导和活动之类的东西,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关注自我,父母患抑郁症的概率是一般成年人的两倍。卡尔•荣格曾经说过:“父母死气沉沉的人生给周围的人,特别是子女,造成的心理影响之大,无出其右者。”所以为了成为孩子好的榜样,成为对他们最有助益的人,我们需要把自我放在第一位。圣雄甘地说:“不必等着看别人怎么做。”

在家里,你呈现给孩子的是怎样的形象?苦恼、疲惫,随时盯着手机,只关心他们的作业和成绩?还是你对自己活在世间的感觉良好,所作的工作能发挥我们的优势,反映我们的价值观,花时间与他们和其他人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研究表明,孩子们都希望父母是他们的英雄。所以,我们要通过照顾自己而成为更好的家长。对我来讲,我做手工就是能让我产生心流的事情。“心流”是米哈里•西斯赞特米哈伊发现、创造的,这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处于心流状态时,我们面临的挑战略微超出自己的能力水平,坚持下去,就会忘掉时间,不会感到饥饿、疲倦,感觉正在做的事情可以不断地进行下去。所以,我经常缝一些玩偶,做一个小玩意儿,一般都是在孩子上学或睡觉的时候,这个时候我可以产生“心流”。当我有了这个产生心流的活动,我的灵魂就得到了滋养,我会更开心,对家人也会更好。所以,家长们也要给自己有产生心流的活动,要照顾到自己的成长、幸福,做一些滋养自己灵魂的事情。

著名作家麦家曾经说过:“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牵手不能一生,只能一时。”这是一本教父母如何做父母的书,更是一本教孩子如何做成人的书。我们一起读书学习,做智慧效能父母——让孩子成年又成人: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有能力而且幸福的成年人!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