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9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楠溪江第二版:副刊
2022年09月23日

我想去国外的两个地方

戴柏葱

很多人都喜欢出国旅游,可我似乎从没特别想过去哪个国家。

后来又仔细想了想,其实,我是有想去的地方的,只是觉得可能这些地方和国家无关。

想去的第一个地方,是一片茂密的树林。在大树掩映下的这片树林中间的某块草地上,有个小小长方形的土丘,我想在这个长满青草的土丘上,轻轻放上一束白花——献给长眠于此的托尔斯泰先生。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中写道:“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快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

假如有生之年,我能站在这个长满青草的土丘之前,我一定能更清晰地感知到托尔斯泰先生的一生……

我仿佛曾站在小时候的托尔斯泰先生身旁,看他和哥哥尼古莱在自己家庄园的某块地上栽种了几株树苗,因为保姆或村妇曾告诉过他们一个古老的传说: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

我仿佛曾站在51岁的托尔斯泰先生身旁,看他在夜灯下伏案写作《忏悔录》:他打算和他所信仰的宗教决裂,让自己的灵魂走出他所生活的世界——以“托尔斯泰夫人”为核心的贵族生活。

我仿佛曾站在躺倒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台的托尔斯泰先生身旁,看到他临终前,脸上闪过的有些痛苦又有些幸福的表情:82岁的高龄了,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离家出走,可惜,走得还不太远……

托尔斯泰先生一生都在和自己交战,在这交战中,人性复活了,贵族托尔斯泰伯爵成了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

只是,那么凑巧,他出生在了一个以前叫俄国,现在叫俄罗斯的国家。

想去的第二个地方,是一个叫做蒙塔聂拉的宁静祥和的村庄,它坐落于阿尔卑斯山脉南麓。在这个村庄墓地的一个角落里,有一块低矮的墓碑,上面仅简单刻着一个叫做赫尔曼·黑塞的人的生卒年。

找到了赫尔曼·黑塞,你就走上了一条寻找自我,寻找人生价值最正确的道路!

赫尔曼·黑塞说:“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这位被誉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个骑士”的作家,拥有着一颗漂泊的灵魂,为了唱好这首“生命之歌“,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寻找自我,探索人类精神困境的出路。

世界上,无数困厄在生命旅途中的人,因为他而得救。

任何读过他的作品的人,都会为黑塞在作品中所呈现的人生阅历与感悟,以及对自我价值的寻找和坚守所打动!

赫尔曼·黑塞在自己的一篇自传散文中说:“我从13岁开始就明白了这一点:要么当个诗人,否则什么也不想当。”所以,他固执地进行了诗歌创作,从青年时代到晚年都没有停止过。直到最后时刻,他还修改了生命中最后一首诗歌——《一根断枝的嘎吱声响》。

诗中这根嘎吱作响的“断枝”,高傲地怀着暗暗的忧愁,倦于长久的生和长久的死,却顽强坚韧唱它的歌。

这不就是诗人赫尔曼·黑塞自己一生的写照吗?

赫尔曼·黑塞这根嘎吱作响的“断枝”,用自己顽强坚韧的一生,高傲地怀着暗暗的忧愁,唱了无数个春夏秋冬,直到从树上折落。

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牛顿因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赫尔曼·黑塞这根“断枝”虽然从树上落下,但世界上勇敢地走在探索和寻找自我道路上的人们,因为他,内心依然坚韧,就像黑塞一样!

“这里的阳光更加温暖、灿烂,这里的山是红色的,这里出产栗子、葡萄、杏仁和无花果。”黑塞曾这样描绘他晚年所生活的这个宁静安详的小村庄。

只是这个小村庄,刚好在一个叫做瑞士的国家里。

看起来,列夫·托尔斯泰属于俄国,赫尔曼·黑塞属于德国和瑞士,那么我要去的应该就是这些国家。可是,我想去的并不是国家,而是他们灵魂安息的地方,也就是我的灵魂朝圣的地方。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