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8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楠溪江第二版:副刊
2022年08月05日

光荣之屋

余哲春

在三江街道浦东村的旧址上原有一座百年大屋,随着村子的整体拆迁即将消逝,但它的“雄姿”却深藏在几代村民的心中,让人颇为自豪。

据屋主人之一吴进千介绍,这座大屋建在浦东村的水池边,南临滔滔瓯江,北靠巍巍狮子山,风水极佳。屋子占地2000多平方米,五间正屋,三间轩间,四间披舍,后又居头四间,有外道坦和内道坦,道坦里铺遍青砖。中堂间屋脊上昂首挺立着龙头,威严地注视着远方。七尺高的墙围,晚上大门一关,自成天地。吴进千对老屋怀有深厚感情,因而说起其中的故事来绘声绘色。他说:“大屋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像这样大且古老的房子在浦东村寥寥无几,村里人称之为‘大屋’。”

大屋布局颇具匠心。在大屋中行走,不论是门台高筑,转角墙壁上镶嵌的花窗,还是配备齐全的劳作和生活设施,皆可窥得当初这座屋子建造时的讲究。房子东面建有牛栏猪舍,供家家户户饲养家畜;在内道坦与道坦之间建有厕所,农人挑粪时从后门出入,既卫生,又方便。院内东、南、西三面建有三个消防池,平时养鱼观赏,紧急时提水消防救灾。院子北边建有砻米间,摆放着砻谷、捣米、磨粉一条龙的器具。因此,屋主人不用出门,在屋内就可以将稻谷加工成米粉。吴进千说,当初老太祖建这座房子时,银元用了一斗,木头都用了好几船。

这座老房子不仅蕴藏着深厚的农耕文化,更引以自豪的还有其中红色基因的传承。

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国家储备粮食仓库紧缺,公粮储备陷入困境。当时,老屋里八户人家合议后,一致同意将屋子的中堂间封闭起来用于国家储存粮食。这一用就是好几年。

前辈的奉献精神感染后代的青年,凭着一腔热血,大屋的青年踊跃报名参军。 在当时,只要有一人参军,公社就敲锣打鼓送来一个“光荣之家”的匾额。六七十年代,这座屋子相继走出八名军人,在当地成为美谈,大屋被称作“光荣之屋”。

一座屋子有八人参军,另一个原因是与长辈们日常不时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关。

在吴福洪小时候,他的爷爷就曾告诉他一段往事。当年日寇进犯三江后,把吴爷爷抓去抛进瓯江,可叹爷爷不会游泳,拼命挣扎,在水中忽浮忽沉。而日寇大笑着站在岸上向挣扎中的吴爷爷射击,把杀人当作游戏。后来,吴爷爷搁在远处的沙滩上,保住了一命。

吴臣元的父亲给孩子们讲了自己的经历。他说,日寇进村时,用枪顶住他,要他脱掉衣服,光着身替鬼子烧水洗澡。此时,吴臣元的父亲恨不得用一锅滚烫的开水,把他们统统烫死。

老兵吴加松则分享了另一个故事。他说,老屋在解放初期还住过一支解放军的骑兵部队。他们睡在地上,自带小米做饭,不干扰左邻右舍,还帮老百姓扫地挑水,军民关系非常好。部队离开时,全屋人欢送,有的送熟鸡蛋,有的送茶水,依依惜别。

日寇无恶不作化作血泪恨,而军民鱼水情深。对比鲜明的故事给住在屋子里的青少年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保家卫国的种子,也成为日后他们在部队里奋进的动力。他们不辱使命,不怕牺牲,为保家卫国献出了青春年华。退伍军人吴臣友回忆,1969年,中苏交恶,珍宝岛战役发生,部队处于一级战备状态。一天晚上,他所在的部队紧急集合听首长作战前动员报告。报告后,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行李上写明老家的地址和收件人姓名,如牺牲了将遗物寄回家乡。退伍回乡后,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兢兢业业。

岁月悠悠,几经沧桑。如今,浦东村的整体拆迁使老大屋将不复存在,这着实让人惋惜。但我们相信,老屋的故事将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浦东人。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