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7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校园特刊小报第四版:校园文学巡礼
2022年07月01日

社员作品展示

瓯越之篮,温柔之乡

高一(1)班 林泓汝 指导老师 周伟剑

一片繁华海上头,似水流年故乡情。

——题记

漫步在江南小镇之间,踏行在青石板路之上,轻嗅空气中糯米饭香,听闻婉转悦耳之鼓词……“因地在温峤岭南,虽隆冬而恒燠”,故名温州。我同温州之缘分,始于前生,逢于今世。看她繁华,赏她的景,感叹她之变化,是我之幸。源于依赖,终于爱恋。

味有佳肴,唇齿飘香

糯米飘香十里,他物淡然无味。烹糯米、增肉末、添油条、灌油汤、撒葱花、五道工序制成“糯米饭”,“糯米饭”大街小巷皆有市,代代相传味依旧。若走近繁华五马街,又何有人不品温州糯米饭?每逢佳辰,街坊邻里总爱做了糯米饭同分享,楼道里,小区里,那股糯香飘了几十余年,沁人心脾,胜过山珍海味。往后离家千里,又往何处寻家味?语文课时,小周老师总爱拿自己在早上品尝糯米饭做例子,讲得人口沫直咽!。

童年的夜晚总有“咚——咚——咚”的敲木声。几朵馄饨下清锅,虾米青菜做佐料。在夜晚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馄饨不知有多享受!听着隔辈人坐在发出吱嘎响的小木椅上唠嗑,温柔是它,暖意是它,亲情绵长尽是它。

“淡云出岫删发何日,也味争如乡味醇。”乡情,在唇齿之间。

山峦起伏,妙绝人寰

瓯越妙地,有青山绿水,有百草丛生,有花繁锦绣。阅古人文物,更觉敬畏自豪。我温州,前有雁荡山,后有括苍山,有雄伟的瓯越跨城,有苍翠之楠溪相伴。温州,更以奇山秀水扬名海外。

我游灵奇雁荡,听古人“欲写龙秋难下笔,不游雁荡是虚生。”这里翠树环绕,绿意盎然,清风拂来,伴着些许树叶清香,瞬间撂去了世俗之气息,浮起阵阵醉意。绿的浓密也挡不住那拔地而起的灵峰,它们矗立在一片青葱之间,犹如巨人一般仰望着生灵威严耸立。神秘小桥,上下爬着墨绿枝叶,近看,那砖上印着斑斑岁月痕迹,到处散发着古典优雅的气息。这片山林,古有徐霞客驻足难离,今有中外游客千里赴一约,

我游秀丽楠溪,看碧色沉壁,听潺潺水声。曲折江流,清澈冷碧,滩湾风光四时晨昏变幻名姿,偶见竹屋农家乐,依川傍水,宾客坐于此,品鲜美野簌,看窗外美景,纵有千万世俗烦恼,一近楠溪皆若云,游历温柔山水,乐哉!。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瓯。乡恋,在山水之间!

 

乡音

高二(7)班 麻舒涵 指导老师 金旭旭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题记

作为身在楠溪江生长的人,对乡音自有必不可少的见解。当然,也少不了乡情。看瓯江帆影、乘竹筏漂流、听渔舟唱晚,别有一番风味。那渔夫,看着瘦的和柴干一样,每天靠着划船维持生计。每每上街,路上遍布着方言。在永嘉,十八个地方有十八种风味的方言,可谓“南腔北调”。吴侬软语,乡音回荡。

记忆里,第一声想到的是叫卖的馄饨声。那些灰暗湿冷的冬夜里,几声卖馄饨的敲竹声就可以让人抽离,暖意便涌上心头。这碗馄饨常让我牵肠挂肚,一碗普普通通的馄饨承载了家乡的味道,卖馄饨者为维持生计奔波,买馄饨者给予孩子爱怜,吃馄饨者快乐幸福与满足,这一切都承载在这碗馄饨里。

记忆里,第二声是楠溪江湍湍的水流声。它环绕在我人生的一大部分时间。斜风细雨,长堤烟柳。曲水流觞,竹筏缓行。坐一叶竹筏顺流而去,去到那梦中的烟雨山城。想象中,总是充斥着诗情画意与无尽浪漫。

记忆里,第三声是一路烟霞。于莺飞草长,柳絮纷飞里看见了故乡。每到冬天,乡里就有很多年长的爷爷奶奶在祠堂“晒暖暖”。“晒暖”在温州话里的意思,就是冬天在太阳底下晒太阳。一排排老人们,排排坐在凳子上。有拄着拐杖的,也有的带着孩子一起来晒太阳。

记忆里,我的外公外婆也是其中的一声。他们一直躲在时光背后守护着我,多亏了他们我才如此温暖充实。我的一生会有诸多身份,但是我最骄傲的是——他们的外孙女。如果你问我为何如此有兴致深入人间?那是因为我外婆曾滋养我热爱人间,转而我便有了勇气和责任去面对。

记忆里,宁静旷达的村落,枭枭升空的炊烟,我的心总会沉入一场送离缥缈的梦境,对家乡美景的春恋,已深入我的骨髓。而到了炎炎夏日,漫步在家乡的小路上。太阳在湛蓝的天空中火辣辣地照着,在我对面的岸边是一片黄麦团,一根根麦穗在烈日的照耀下一动不动。

小城市,小县城里的人间烟火,看似平凡,但却欢喜。无数在外拼搏的年轻人时时牵挂着这份平凡、这份欢喜。他们身处高楼迭起的大城市,但总会忘不了“破烂”的家乡承载的温情的记忆。

对我而言,家乡的每个地方都有独属它自己的味道。

 

岁月的更迭

高一(9)班 杨蓓蕾 指导老师 夏媛媛

冬雪融尽春意旺,世间处处皆向往。

感受着刺骨寒风袭来,远眺窗外银装素裹,鹅毛大雪星点落下,呼吸着空气中都有肃杀的味道。

此番场景不禁与记忆中的场景结合起来,那大抵是三十年前的一个大雪天,蜿蜒崎岖的山路被素净的白雪覆盖,忽地一串错落有致的脚印映入眼帘。顺着那足迹寻去,瞧见一个年轻小伙正迎着风雪,肩上的行李不一而足正一步一喘气,攀越山岭。而那个年轻小伙,便是我的父亲。

那是父亲刚上初中时的场景,学校离家的路途十分遥远,家中也没有一个称心的条件,加之交通不便,父亲只得每周天未亮便早早的踏上了去学校的路。一路艰辛,穿越蚕虫鸟道,抵着蚊虫叮咬好不容易到了学校,这夜的归宿又成了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几经周折,父亲只好在学校旁的荒废的庙宇借宿一晚。而它早已荒废,四周蛛网密布,鸟叹虫鸣。夜深了,父亲只得紧缩在杂草堆中,度过这煎熬的一晚。

次日,便拎上行囊向学校走去,而那行囊之中除了装有几件褴褛且泛白的衣裳外,还有从家中千里迢迢带来的几斤大米与咸菜,那是父亲未来一周的口粮。大家亦是如此,每天晚上自己淘完米次日放在一个大蒸笼之中,再就上咸菜,如此一日三餐也就这么解决了。天冷还好,若是炎炎夏日,那咸菜没几天就会变质,也就无从下口了。

忆如此往事,我心潮涌动,我听着都艰难的日子却是父亲那时的日常。回看如今,便利的交通,宽大的公路,井然有序的学习环境,宽敞的教室,良好的住宿环境,食堂营养均衡的饭菜,都早已不再是当初的那个模样。是时代在进步,国家在发展。

路遥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时时都会感到被生活的波涛巨浪所淹没。”我不甘心就此淹没。我是来自大山的孩子,我不息的血液中流淌着对命运的不屈,质朴的心中拥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从不羡那肥马轻裘的生活,不曾对社会有怨言,心中始终点起一盏明灯,坚定信念跟党走。是在党的领导之下,从前那如寒冬般的黑暗生活一去不复返,迎接我们的是充满希望的暖春与未来。

面对党旗,我感觉到了与时俱进的份量。

 

一名山里孩子的自述

高一(9)班 文诗语 指导老师 夏媛媛

山,四面八方的山,重重叠叠的耸立在我的面前,无边的重影像是要把我绞进去似的。无边无际,退无可退,沉重的让我喘不过气来,似乎要窒息了。

我猛然惊醒,八月还未凉透,冰雪便不约而至,刺的我手心发痒,脚心发麻,脑袋很晕很沉,目之所及的昏暗、破败,身边还混杂着几声稀拉的谈话声。潮气越来越重,蒙着我的神经,轻轻地拨动着。循着谈话声走去,一所名不见经传,甚至只是由几块摇摇欲坠的字拼凑而成的校门,不出意外便是我要读的学校了。学校里有一名年级很大的校长和几名从各地来支教的老师,同学都不大认识,也都很腼腆胆小,和我一样。他们也是天未亮就要步行五公里甚至更远的地方赶来,背着用旧衣物做成的书包,用油皮纸包着的书,带上一天的干粮——一小节野菜,一小扒早稻饭。因为没有过冬的棉鞋,我们的脚上时常会长满冻疮。每当夜晚,彻夜的湿痛总是扰乱我平静的内心,以至于第二天必须要更早起来赶路,底子很薄的草鞋翻山越岭时磨得快穿不了了,如果不小心硌到的石子,那更是噩梦般的遭遇。

家里的生活总是很拮据,总是要将一个馒头掰作两瓣来过活,我是家中唯一在上学的孩子,也是最明白家庭的苦楚与窘迫。于是我在课堂上贪婪地吸收着知识,觉得学习才是仅有的出路与靠山,才能改变自己茫茫未知的命运。可未曾想到,我的幸运在那一刻降临了。

一天,一群陌生的人来到我们小小的山里,说是什么响应党的领导的号召来帮我们脱贫的,给我们扩建大学校,盖新的社区,提供柴米油盐的。自从那时,我们一家搬进了一个不会漏风的亮堂房子里,那群好心的人们还给我的爸爸找了份活干,街坊领居虽不认识却很亲切。走进校园后,我发现教学楼竟然有三层的高度,课桌都是很硬实的木头做的,还有两扇又大又透亮的窗户。坐在新椅子上很忐忑的望向窗外的天空,湛蓝广阔。

我的心欢跃地跳动着,像是那久早成灾的土地急切地想汲取甘霖般,一丝一寸都要无孔不入、一分一毫都想争分夺利。在这样学习的环境下,我更如不敢懈息,我坚信灿烂的小花总会盛开在充满阳光的地方。三年,我未曾荒废过一分一秒,我极度渴望去看看山那一边的风景,如此的信念促使我三年均名列前茅,不出意外,中考后我便会在山外的县城里面读书。

从我出生开始便待在山里,成长在这青山绵海之间。山,仍是四面八方,但却不再会拦住我飘向远方的思绪。远处山的尽头承载着我的希望,汹涌地拍击着我的脉博,有力强健地跳动着。

我在山外看着山里的我,山里的我也在看着山外。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