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绪美术馆:在芙蓉村做艺术,听雨雾聊天
——近日,三位青年艺术家的一场实验艺术成为情绪美术馆的首展,由此也奠定了美术馆的基调
梅雨季过去以后,天气转晴,但此时王悦馨、成梓凤和朱超诣三人已经回到了广州。在到访楠溪江时,他们在这度过了将近一个半月的雨季,在这段不停歇的淅淅沥沥中,他们在乡村看到了诸多的“雨景”,最终离开后,他们也把这阵“雨”留了下来。
6月26日,艺术驻地展——《在芙蓉村做艺术,听雨雾聊天》在芙蓉村里的情绪美术馆开展(展期:6月26日至9月26日)。此次展览由王悦馨、成梓凤和朱超诣三位青年艺术家共同参与、策划和实施,他们都是广州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的研究生。在前后为期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他们把自己在楠溪江的所见所闻通过各自不同的工作方法加以记录、拆解和视觉化解读,并运用纪录片、动画、装置、摄影等综合媒介的方式进行呈现分享。
在乡村做艺术展
在这几位青年来到楠溪江之前,最先是他们的导师、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刘庆元发现了这里。在受邀参与了楠溪江艺术驻村计划之后,他被“芙蓉没有美术馆,整个村子就是美术馆”这句话深深打动,在今年5月初便带着几位研究生同学来此捕捉乡村驻地艺术创作的灵感。
在刘庆元的理解中,当代艺术是没有界限的,在城市、在工厂、在乡村,只要是想做的场景就可以去做、也值得去做,他希望把学生带到不同的环境中,在远离学校、城市甚至室内的边界和范围之外,也能找到足以引起共鸣的表达。
“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契机,这三位研究生同学他们是研二,明年下学期就要研三了,所以在这个阶段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次实践机会。在这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他们其实是一边上网课,一边对村子里一些感兴趣的点进行一个调查和发掘,随时保持一个捕捉和记录的状态。所以你现在看到的是三位青年艺术家各自运用了不同的创作方式,里面结合了不同的媒介、不同的方法,有纪录片、有动画、有装置、摄影等等,这是实验艺术、也是当代艺术在今天的非常常见的工作方式。”
关于此次艺术驻地展的呈现,将近前一个月的时间里,几位青年艺术家几乎都在端着镜头和笔记本去各处探访,由此构成了本次艺术展的诸多灵感片段。
比如,艺术家王悦馨在苍坡村的调研过程中,探访到了一家花边手工坊,作坊院落里挂满了由金箔片加工而成的各色花边,地面上也洒满金箔碎片。这些金箔细碎如沙,倘若一粒一粒去看并不起眼,但纷纷扬扬洒在日光下,便是闪闪发亮。
通过和当地几位女工的交流,王悦馨得知,这些被加工的花边将被物流传递到不同的地方进行再组装,最终成为何种用途也并无明确指向,这家工坊承载的多数都是出口业务,这些金箔片有机会去往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从这里出发,她便以金箔片为材料进行了系列的创作,以纪录片、手工拼贴和装置等综合方式呈现了一个微小的《世界》。
除此之外,在《三餐》的作品中,王悦馨还以驻村期间日常三餐使用的餐巾纸作为承载媒介,我国的纸巾原料大量依赖进口业务,用些许金箔嵌入其中去展现这个日常中毫不起眼却十分必须的工业用品所具备的纹路,其实是用一种比较女性的比较柔和的方式去做一个解读。“就是它是很微小的,但是他在闪着微光,所以这是一个比喻,也是一种意向,和《世界》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通过一片小小的金箔片,村子里的女工就跟世界产生了联系,就像我们每个人无形当中都处在一个全球的漂流中,可能你做了一碗面条,会出现在泰国的早市上面,或者出现在旧金山的华人社区,这些都是有可能发生的,这是这个作品里面想要表达的。”
在观看了几位学生最终呈现的实验现场以后,刘庆元觉得,这次置身乡村的“游击式学术训练”对他们来说,是很有收获的。“这里面还是比较饱满的,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很熟悉的影子,跟这个乡村、这个地方都产生的联系。”而这些联系最终,或许也就像金箔片一样,散落飘零,化为一层层沙土,在这个村子里沉淀下来,日光一照、雨水一冲,便能发光。
汇聚艺术的美术馆
此次艺术展的名字,是刘庆元给定下的,没有复杂、拗口、抽象的表达,就是大白话,叫《在芙蓉村做艺术,听雨雾聊天》。
“因为来这里的时间好像天天都在下雨,所以我当时就给他们起了一个名字。我的意思是,在村里做艺术展这种题目要直接、直白,但是要有余味,不要凸显刻意,没必要。就是你在听雨雾聊天,你听到了吗?只要你竖起耳朵认真听,你就听到了,这是地方的原色。”
因此这场艺术展也更专注于展现楠溪江丰富的日常生活。在艺术家成梓凤的作品中,各式各样的昆虫在美术馆的窗户上透过阳光投射被放大被看见,生动、诙谐的动画则透过楠溪江民居特色的窗花窥视古村人的当下生活,这些幽默、轻松的视觉语言共同编写了其作品《旅行的窗户》。
“芙蓉村的日常生活大家其实特别感兴趣,甚至一狗一猫、搞卫生、扫地都是可以采集的素材。”刘庆元介绍说,成梓凤一直在做的是动态采集的影像,在展现自然天性的同时,也比较有趣和诙谐。“在玻璃光面上的大毛毛虫、大蜘蛛、鸽子在吃虫子等等这些都是在村子里拍摄过来的画面,同时我们也看到,村子里面有很多窗户,这窗户很漂亮,有各种各样的形式,通过窗户去看这些日常生活,会更加聚焦、更加生动。”
“因为意外的缘故,我看到了被损毁的这些旧的房子,我觉得要有新的生命发生、新的萌芽,于是还做了一个装置,就是可以看到一个黑色的木炭上面‘长’出了一些青苔,这两个作品是做一个呼应的,通过被损坏的事物去发现新的生命。”成梓凤表示。
而朱超诣则大量地选用了楠溪江随处可见的鹅卵石,在美术馆的屋顶空间错落有致地摆放了类似岛屿、盆景一样的环境作品《山看水雨》,嵌入其中的电视屏幕播放了他在连绵雨雾天气之下创作的三个行为表演作品。这些作品结合了村屋作为空间展示的特点,可谓就地取材。从门口台阶下的路面、室内空间和窗户上都保留了观看方式的多样性,也为大家对芙蓉村的气息有了不同的解读可能……
“我是觉得这次艺术驻村,他们能感知到在学校没有条件去触碰的东西,尤其老师不在身边,什么都得自己干,虽然我跟他们经常保持沟通联络,但是并没有特别多的介入,而最终呈现的效果,还是很丰富的。”这也让刘庆元也对这个小小的美术馆,有了许多新的期待。
“这次三个学生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风格,但是很好地串联在了一起,我也希望这个美术馆,除了我们使用以外,还会有不同的人过来,如果这个空间能够慢慢被不同的人所使用、所激活的话,它就会有不同的类型的艺术发生,不止是当代艺术,传统艺术也可以做得很好,这些好玩的东西融汇在一起,是特别有趣的一件事。”刘庆元表示。
而这也正是情绪美术馆希望达到的效果。
成为美术馆的村子
情绪美术馆的向导小荷告诉记者,此次艺术展作为情绪美术馆的首展,也奠定了美术馆的基调。
“情绪美术馆原本是由之前的驻村工作者牛文怡团队在打造的,但是他们也很开放,美术馆的空档期可以提供给其他艺术家过来展览交流的,包括我们旁边两幢屋子也计划作为艺术家展示的窗口,生活型、音乐型、文学型、设计型等等艺术,我们都欢迎他们过来展示。”小荷表示。
作为芙蓉本村人,这些年,小荷眼看着村子里起了大变化,她也巴不得这个曾经看着古旧不已的家乡能发生一点新奇的改变,这些变化可以是微小的,但对家乡来说一定是向好的。
“我之前是一名导游,全国各地的景区都跑过,像芙蓉古村这样的景点,我太知道大家都是怎么去介绍的了。”小荷坦言,在以前,芙蓉古村只有几座老屋可以观光,她也知道,大多数游客都是走马观花,这个村子的当下、历史和具备的精神内涵,并不会变得有更多人知道。
“但是现在的游客,特别是年轻一代,对旅游内容和质量要求都上了一个层次,他们来到古村以后,如果可以加入一些他们更熟悉的元素,可以跟村子联系起来的话,那么他们对这个村子就会更有感情,也就愿意去更深入地了解了。”而这也将成为村子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
“像我现在在村里工作,还可以带孩子,那我小孩从小接触到这些不同类型艺术,都是一些天然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或许就打开了他对整个世界的认知。”
对此,艺术驻村计划项目规划设计总监钟艺也抱持着同样的想法。“艺术驻村改变、影响周边村子里的人是必然的一方面,同时这些艺术实验也可以帮助当地旅游发展做到‘迭代’和‘破圈’,去吸引一批好玩的人群来到这里,让古村成为文艺青年的聚集地……”
漫长的梅雨季节结束以后,芙蓉古村正迎来暑期旅游的高峰,导游们带领着一支支旅行队伍,穿梭在古村的各个点上。在情绪美术馆的门前,时不时有游客探头张望,一旁石砌的村民宣传栏上,公告着今年村里学子们高考的喜讯,红彤彤的,宛如雨后的朝阳。
记者厉梦瑶
图由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提供
前至后: 成梓凤、王悦馨、朱超诣
作品 金箔片装置系列
“长”在芙蓉古村的情绪美术馆
作品 山云水雨系列
作品 旅行的窗户系列
作品 金箔片装置系列
左至右: 朱超诣、刘庆元和王悦馨
作品旅行的窗户系列
作品 旅行的窗户系列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