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词一年
——“我”的【2021】-【2022】
今天是腊月廿六,离除夕只有三天。
且将这期《楠溪江周末》作为“贺岁篇”。在此,恭祝各位读者虎年安康!
本期我们回访了2021年曾报道过的十二位主人公,请他们分别用一个词语,总结这一年。
在这些词语的背后,蕴含着个体的生活取向,亦奏响了时代强音。
有人选择“家庭”、“充实”这些质朴的词语,浓缩这一年来他们生活、工作中的寻常与安稳;有人选择“风尘仆仆”、“新生”、“涨绿”,在疫情不时搅局的特殊年份,尽管有时工作与生活不得不按下暂停键,但仍能发现生机,创造美好;也有人选择“二次创业”、“乡村振兴”、“热浪破冰”、“匠心筑梦”,一个个词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在时代转型期和疫情的拉锯战中,让我们激情澎湃 ,斗志昂扬!
展望2022年,他们选用“初心”、“缓寻”、“平平淡淡”、“勇毅笃行”、“等待开春”——一份气定神闲的情愫在心头漾开 。
枝头春意萌动,一起逐梦而行。
本期策划:汪少芳 厉梦遥
(报道时间 2021年11月19日第3版)
关于我们( 永嘉昆剧团 ):
为发掘、传播昆曲文化艺术,近年来,我县文化部门和永昆人一直致力于永昆经典剧目的抢救并重新搬上舞台,另一方面加大对永昆苗子的培育,如举办“2021永昆暑期少儿昆曲传承公益班”。
我们的2021年:【充实】
今年完成了“四大南戏”经典剧目之一《拜月记》的作曲和唱腔设计,这出剧目将弥补永昆“四大南戏”独缺《拜月记》的遗憾。新编历史昆剧《红拂记》于今年9月参与了第八届昆剧艺术节的演出,现场观众反响不俗,让我们深受鼓舞。除了日常的公益性演出外,年末团里的一大任务是配合“浙江省戏曲曲牌抢救工作”,将永昆的曲牌进行传承与录制,为永昆非遗文化的传承尽一份力。
我们的2022年:【憧憬】
《拜月记》预计在2022年的舞台上和大家见面。此外,我们打算借由新团部成立的契机邀请各大昆剧院团来永参加“南戏回故里”活动,进一步提升我团整体水平,扩大永昆影响力并促进昆剧艺术的交流。
永昆剧团将在2月4日~6日,通过微信、B站、斗鱼等平台进行直播。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演出《疫中情》《红拂记》与《孟姜女送寒衣》三出大戏,让广大戏曲爱好者足不出户就能大饱眼福与耳福。
(报道时间 2021年3月5日封面)
关于“我”(枫林千年古城复兴):
枫林古镇位于楠溪江中游,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一部枫林志,半部永嘉史”之誉。2021年2月,枫林镇入选省发改委公布的第一批千年古城复兴试点建设名单,成为本次温州唯一入选的千年古镇。
“我”的2021年:【项目落地】
枫林镇立足自身的交通区位突出、生态环境优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等优势,在市县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倾力支持下,于2021年2月成功申报浙江省首批“千年古城”复兴试点项目。随后,根据市领导调研指导意见和省考核要求,完成《枫林古城综合规划》、《枫林古城重点区块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确定一期旅游环线。为了加快项目推进,先后召开古城复兴誓师大会和房屋置换签约动员大会,房屋置换于2021年11月底完美收官。古城一期市政、古建筑修缮14个工程已全部进场施工,总投资近8000万,工程总进度已超80%。以古城复兴为契机,做好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深入挖掘枫林耕读文化、孝悌文化,申报省文保8处、县文保10处,获评“中华诗词”之乡美誉。
“我”的2022年:【成功开街】
我们将继续做好文化挖掘、街区设计、产业招引和整体改造,挖掘枫林传统美食,植入商业业态,还原明清、民国时期的商肆繁荣景象。修复提升游线周边建筑风貌,做优与古城风貌整体协调的景观小品,打造“沉浸式”古城浏览体系。结合枫林特色文化底蕴,积极打造古城文化品牌,赋予枫林古城生命力,充分展现千年古城独特魅力。
(报道时间 2021年07月2日封面)
关于“我们”(艺术驻村计划):
从岩头镇芙蓉村开始的COART麋鹿星球艺术驻村计划,于2020年7月正式启动,从“江南宋村”、“两岛两村”,到余粮酒吧、星梦录音棚、黑胶咖啡馆,借由对楠溪江旅游新业态的打造,该计划也把艺术带入了乡村。
我们的2021年:【匠心筑梦】
5月,楠溪江艺术驻村计划启动,召开艺术驻村讨论会,户外达人铁成、音乐人文峰、歌手张恒远、摄影师山妮、设计师钟艺等一批艺人入住芙蓉古村,他们与原住民共同生活,使外来的文艺力量与本地的人文生活交融碰撞,一批批原创文旅产品应运而生。落地牛文怡美术馆,新开余粮酒吧等特色店铺,拍摄中国首部艺术驻村影像记录《亲爱的楠溪江》(5集),布设3000支灯笼的大地艺术以及音乐奇妙夜·环境艺术展,策划音乐公园“星滩迷宫”等项目。开办村民学校,教授村民制作古灯笼等技艺,开设文峰酒馆大师课等培训。
我们的2022年:【勇毅笃行】
楠溪江艺术驻村计划将全面拓展,由芙蓉扩展至苍坡、圣旨门街等古村落,完成35间以上艺术家驻村点房屋改造提升,招募门类更加多元的文艺专业人士入驻,落地情绪美术馆、先锋书店等项目,建成音乐公园麋鹿星球营地乐园等项目,提升大热荒野露营基地,努力打造中国艺人、匠人的集聚部落,促进古村复活、村民增收致富。
(报道时间 2021年8月13日封面)
关于我( “楠溪花开”民宿主人陈宪敏 ):永嘉打造新兴精品民宿的第一人,已在楠溪江两岸开出十余家特色民宿,并尝试将各种文创类业态融入民宿行业,造就了不少楠溪江游客必“打卡”的“网红”店。
我的2021年:【热浪破冰】
2021年,经历疫情的反复来袭,对于整个民宿行业而言,就像是一场拉锯战。那些指望疫情彻底消失后再大干一场的幻想已经破灭,民宿行业呼唤创新与融合。今年10月1日新开业的“花开麦饼”店用“麦饼+咖啡”的组合,给游客提供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体验,提升永嘉麦饼的知名度,已经成为永嘉新的旅游网红打卡点。另外在雁楠公路上新开的“雁楠花开”民宿,则围绕石桅岩景区的客流做好文章,也为提升当地民宿标准做好示范。
我的2022年:【等待开春】
新的一年,打算在大若岩九环线的几个地段建设音乐厅,全力配合并融入楠溪江乡村音乐漫都的打造,并植入与音乐关联产业的项目布局、场景布置、业态培育等,也期待大环境的改善,能给民宿行业带来新的生机。
(报道时间 2021年11月19日封面)
关于我们( 永嘉县流行音乐协会 ):11月6日,永嘉县流行音乐协会成立,为永嘉音乐工作者、音乐群体搭建展示才能的平台,推动永嘉原创音乐和本土音乐文化发展,助力打造楠溪江乡村音乐漫都“金名片”。
我们的2021年:【新生】
今年在一帮协会同僚们的共同努力下,协会正式成立了起来。成立之后,我们便马不停蹄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邀请了晓峰音乐公社创办者、前华纳唱片中国公司总裁徐晓峰老师和著名作词人、诗人、音乐人施翔老师来永举办音乐分享会,还积极响应我县及省市对“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的推进,立足永嘉优美的自然风景与多元的人文精神,打造名为“SONG”的宋韵乐队与“散水流音”系列5首中国风歌曲,目前已完成2首。
我们的2022年:【期待】
2022年,九黄线音乐项目有望正式运营起来,另一方面,“散水流音”系列也将制作完成,并由我们乐队搬上舞台,希望未来通过协会聚集的音乐资源能为永嘉旅游、文化做宣传,敬请期待。
(报道时间 2021年07月30日第封面、2版)
关于我们:我俩是《 炉山恋》主人公吕静与道南。十年前,我俩在炉山相遇相知相恋。我从山东嫁到永嘉,与先生在老家炉山成立了陶瓷作坊,并成功开展线上销售。
2021年:【风尘仆仆】
2021年,我们在尘土里开出一朵花。陶瓷作坊叫吕青年陶瓷,两年前白手起家,不仅活下来,还开了花。小猫烤茶炉爆单时,待发货一直积压几百个,到处招人,手都伸到周边村里去。小作坊人来人往,热火朝天,一天修坯下来土都三尺厚,脚一过尘土飞扬。这些都顾不上了,我俩一醒来就是解决各种问题,一闭眼就是深夜。非常庆幸,一同工作的小伙伴都是好样的,同村电商前辈也特意过来指导。我们用一个多月,完成生产力大升级,再来爆单不怕了。团队在赶单中变得成熟,我甚至能放手外出学习。
其实有两个月时间,产品颜色出现脏污问题,成品率极低,测试不得其解,发不出货,这个阶段我处在巨大压力中,产品最终测试出来是泥巴有问题,苦苦等待新泥改良,好歹算是解决,我们现在囤泥都按吨囤。
2022年:【 拖“泥”带“水”】
2022年,我们对这个陶瓷作坊的寄望是,慢下脚步,拖“泥”带“水”。泥是永嘉泥,水是楠溪水。泥可做胎,草木石土可成釉,水作调和,胎釉水,就是陶瓷。我们永嘉青山绿水,蕴藏巨大演绎陶瓷的潜力。研发这种事一时见不到成效,但是我们愿意做。像这悠悠山水,美来自时间的沉淀。
(报道时间 2021年4月16日第4版)
关于我们: 我们是来自巽宅石染,在刘邦故国徐州创业的章建法、黄玲霞夫妇。20年来,我们让无辣不欢的徐州人爱上温州美食。
2021年:【二次创业】
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我们觉得有必要放缓脚步回头看看,再轻装上阵。现在酒店行业的大环境在变化,消费人群也在年轻化。2021年,我们融入迎合年轻消费群体的“二次创业”,投资700万元,推出了“鲜合汇·贵宾楼”,让浙广的粤瓯菜品进一步融入徐州美味,让更多徐州人和外地人能够真正领略到“温州式酒店风情”和清新淡雅的“温州美味佳肴”。同时,我们让员工参股,也带领他们“二次创业”,让员工都能实现“老板梦”。
2022年:【平平淡淡】
平平淡淡做好三件事。我们三个孩子要面临学业选择,一个要大学毕业了,一个要上高中,一个小学毕业。第一件,就是有质量的陪伴,当好孩子成长“向导”。第二件,升级数字化管理,优化酒店经营,把“徐州市温州大酒店”“鲜合汇花园饭店”“鲜合汇·贵宾楼”创成精品酒店。第三件,争取在徐州再开一家以接地气、平民化的风格主打温州美食,同时回老家看看,有没有适合做的项目,争取做一个能回报家乡的“温商”。
(报道时间 2021年12月24日封面)
关于我( “农创客谷寻伟” ):2017年,在外打拼多年的谷寻伟回到自己的家乡鹤盛镇西源村创办了半岭农场,通过发展土鸡产业,带动当地优质农产品销售,经过多年发展,成功在线上线下打响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
我的2021年:【乡村振兴】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自觉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开展的新农业技能培训,让我在农产品产业化发展中不断厘清规划思路,并在浙江省农创客大培训中获得了优秀学员奖的认可。在通过利用短视频和直播引流实现农产品销售的同时,我回到农村开启向往的生活也引起了许多想返乡创业青年的关注,也希望更多有思想、有文化、有能力的青年人返乡做农创客,投身到乡村振兴中。
我的2022年:【步履不停】
新的一年,我觉得只有继续把农场产品标准化、数字化、产业化建设起来,才能带领农场做大做强,才能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带动乡亲共同富裕。2022年,要继续打造线上半岭农场品牌和线下半岭农场体验基地,开展线上销售和线下体验融合,实现线上云养殖,线下农教亲子体验游;还要继续升级完善农产品工厂化,打造美丽田园发展农旅,实现一、二、三产融合。
(报道时间 2021年8月27日第3版)
关于我:“百年源笙小院”主人朱欣丰,也是一名中学教师和志愿者。
我的2021年: 【家庭 】
我家老宅坐落于花坦古村溪山路,也是当年曾祖父创办的老字号源笙商铺,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曾祖父在世时,“朱源生”商号以信、义二字闻名乡里,生意红火。有鱼咸、铁器、布匹、南杂,批发兼零售,其规模彼时在珍溪流域数一数二。
去年年初,我们对老宅进行了修缮,将其作为一处文化艺术沙龙活动驿站——源笙小院。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增添了诸多的楠溪文化元素。如今,小院四季如春,室内书香盈人。
2021年,我们家分别获得浙江省绿色家庭暨节能降碳家庭、市文明(最美)家庭、市“美丽庭院示范户”等荣誉称号。
我的2022年:【家园】
自家的庭院美了,还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带动家乡变美。
花坦古村系“布衣状元”朱墨臞故里,至今尚保留着“溪山第一”牌楼等一批明代古建筑。随着岁月的侵蚀,不少古建处于风烛残年,亟需进行抢救、保护。我身为溪山人文社科志愿者服务中心负责人,在新的一年,将带领团队继续行进在公益路上,为故乡及周边村庄开展古村保护和环保宣讲活动。同时,让擅长书画、篆刻的女儿,利用节假日回家之际,和同道中人,在源笙小院开展送楹联、习篆刻等公益活动,为家乡添墨香。
(报道时间 2021年11月12日第5版)
关于我们( 巽宅镇中心小学足球队 ):自2015年组建足球队以来,到2021年,本校已经有了两支男女共20人的足球队伍。此外三年级以上每个班都有组织足球爱好的学子参与校级联赛,足球和冠军为山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可供培育的土壤。
我们的2021年:【突破】
2021年是足球队开展的第七年,也是现在巽宅在校孩子们小学阶段完整接触过足球的一个过程,学校已经开设了四个赛季的校园足球联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足球小将,更加浓郁的足球氛围,让学校的成绩终有突破,男子足球队挺进县四强,女子足球队更荣获县冠军,市第六名。优异的成绩既是荣誉也是挑战,给我们接下来的训练更多的信心。
我们的2022年:【初心】
2022年学校面临着学生人数越来越少的问题,球队可用的队员不多,足球队的压力很大。尽管如此,在队的学生依然怀有一颗热爱的初心,队员们自主训练,开展比赛。新的一年我们面临新的挑战,三月份的县赛将是考验队员的一场“考试”,希望这将是队员们新的突破,好去面对接下来更多的挑战。
(报道时间 2021年6月4日 第6/7版)
关于我们(北山艺墅): 2021年晚春,入驻在楠溪江北山村的艺术家一一施晓杰先生,与周咏平、刘沉鹏等本土艺术家发起了“北山论剑”艺术综合论坛,引起各地众多与艺术有关人员的关注,继而成立了“北山艺墅”艺术团队。
2021年:【涨绿】
成立虽不到一年,又在疫情干扰下,“北山艺墅”还是积极做了不少有益活动,可以说是2021年度民间艺术团队中最活跃又最具水准的一支。现以活动剪影的形式回望:
●5月4日下午,“北山论剑”在沙头镇古庙村永嘉鲲园启动。
“此次艺术论坛活动为温州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因子和艺术活力,影响深远。”——《欧华联合时报》
●5月23日,第二期沙龙为“养拙堂”专集《秉芹讲诗》。
一位小学还没毕业的江北农民,自学几十年,不知不觉竟成了不一般的诗人。因友人的千呼万唤,昨日进行了一次半公开的公益讲座,可谓学诗入门的精彩一课。席间以酒代茶,别开生面。(摘自观山微信朋友圈)
●6月10日,“北山艺墅”团队为瓯北二中做公益讲座。
●7月11日,与金临轩美术馆合作举办《相遇北山》四人画展。
●和龙溪美术馆合作在温州世贸中心36层做公益直播沙龙一一“艺术老司机”和画展。
第一期由施晓杰主讲《关于视觉艺术,我有话说》。
“是一次很好的参与者和艺术家对话、互动的体验。”——沈中杰
第二期2021年12月12日,由北山艺墅团队成员周渊源主讲。“他以不平凡的艺术履历和创作体验分享了其对现当代艺术与非洲艺术融合发展的别样理解。”
●冬至日,“北山艺墅”在“北山艺墅”大院为当地老人举办送爱心公益活动。
2022年:【缓寻】
近山色, 专绘事, 广传播。
“北山论剑”在楠溪风景区有实体的艺术生活空间一一“北山艺墅”和“鲲园”,成员可入住“艺墅”学习、生活和交流,团队在新的一年中不定期举办以文化艺术为核心的各种高层次沙龙及培训活动。
1月20日在新旧岁之交,“北山艺墅”再次和金临轩美术馆举办“折射 678观山 沉鹏 渊源 三人展”活动(678代表60/70/80后)。
目前 “北山艺墅”正在筹办年初的一次高端艺术沙龙。希望新年更具活力,为温州的艺术生态再献上一份微薄之力。
(报道时间 2021年8月13日第5/6版)
关于我们:“源创民俗艺术工作室”成立于2021年七月。主要开展以钩编、音乐、生活礼仪、经典诵读、思维导读制作等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引领乡村妇女从“生存到生活”、从“围着灶台转到努力学一技之长”的蜕变,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室(源来小院内)也是全县“母亲素养学堂”首批试点基地。
我们的2021年:【助力】
助力源头村两委工作是工作室成立的初衷之一。我们把点落在提升妇女的整体素质上,因为妇女是家庭“晴雨表”的代名词。只有家庭好了,整个村才和谐。我们利用“源头母亲素养学堂”阵地,通过学习声乐、钩编、舞蹈、形体、道德讲座等多种形式,寓教于乐,激发她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这支训练有素的娘子军带动全村人积极投入到乡村建设中来,使源头真正成为“绿富美”。
工作室成立至今半年来,在源头共举办了11期培训班,培训人员计180人次。
我们的2022年:【开拓】
新的一年,工作室将围绕“未来乡村”建设和共同富裕,继续助力源头村两委工作。
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一是“同心”。去年源头和岩门两村合并成新源头村。我们决定以“源头母亲素养学堂”为载体,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文化素养提升和技能培训,在学习互动中凝心聚力。二是扩大辐射。以源头为中心,吸收周边村的妇女加入我们的队伍,把源头娘子军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以及钩编技艺传递出去, 实现共同富裕。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