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05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楠溪江 人物
2021年05月21日

老人与风筝

——82岁的孤寡老人瞿春斌,生活再艰苦但仍有放飞风筝的那份童真和乐观

带上摄影记者送的风筝,老人邀记者一起去放飞

老人的临时居所破败而杂乱

老人常把自己种的蔬菜送给邻居

风筝,在大多数人眼里是春天的代名词,每每在三四月的空旷草地上,会多了一些逆风肆意奔跑的人儿,他们脸上带着纯真幸福的笑容,手里拿着进线盘,线的另一端连着各式各样的风筝,或是亲子组合,或是情侣相约,却不曾听过年逾八旬的老人热衷于放风筝。

近来,本埠摄影爱好者“左右轩”的公众号中,看到这样一张照片:两个十来岁的孩童拉着风筝线,一位白发老人则举起左手看似在指导他们。配文为:“在音乐滩地公园,偶遇80多岁老人家,是一位放风筝高手,说自己参加过北京放飞筝比赛,趁机好好向老人家请教。”这打破了我们的固有认知,于是决定寻找这位“风筝高手”,最终在岩头镇文化站站长董金勇的帮助下,找到了现在住在岩头镇小港村的瞿春斌老人。

 

虽历经磨难  但心存善意和乐观

记者一行来到小港村村口,给瞿春斌老人打了电话。远远看见他时,老人就坐在小路尽头的一棵大树下,旁边放着一根明黄色的拐杖。走近后,他拾起拐杖笑着与我们打了招呼,有关他与风筝的故事就在这棵大树下娓娓道来。

时间要回到35年前,瞿春斌46岁,那一年是他第一次接触风筝,因此爱上了放风筝。1980年妻子去世后,他一直孤单一人。在机缘巧合下,认识了来自枫林的徐大哥,这位徐大哥年长他十岁左右,交谈中彼此甚是投缘。瞿春斌也向他袒露了“日子越过越乏味”的消极思想,于是徐大哥提出带他去北京散散心,这正中瞿春斌的心意,于是便有了那趟一拍即合的北京之旅。到了北京后,每次外出都能看到广场上老老少少放风筝,一会奔跑一会驻足远眺,手里还拿着圆圆的盘子,上面一圈一圈地缠着白色的细线,时而收紧时而放松,有趣得很。各色风筝在空中悠游,瞿春斌觉得自己孤寂的心也随之放飞。就这样,蹲在广场边看别人放了几天,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基本技巧后,他也在广场买了个风筝放。“没想到第一次就成功了,还被在一旁选拔运动员的领导看上了诶,当时是真没想到。”

于是就这样,瞿春斌参加了人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放风筝比赛。“正式比赛前,我也没放过几次风筝,那天还意外获得了一个比较好的名次嘞,他们都说我放风筝很有天赋。”瞿春斌笑着说道,那次比赛他略逊于第一名,风筝飞的高度大概有1200多米,获得了第二名,还得到了一张奖状,不过遗憾的是,那张奖状在这些年多次搬家的过程中遗失了。6天的北京之旅很快就结束了,但风筝飘扬地在空中的模样,却深深地刻在瞿春斌的心中,“我想,从此我再也离不开放风筝这一活动了。”

回到温州后,每每遇到起风的日子,他都要在家先感受感受风向是否统一,是否会绕着弯吹。如果刚好遇上顺风,瞿春斌就会收拾收拾出门放风筝。他说,他年纪越来越大,但是运动是万万少不了的,放一次完整的风筝最少需要半个小时,有时需耗费个把小时,既满足了他运动的需求,又不显得枯燥乏味。于是,在家附近的空旷草地,以及岩头中学操场上,总会有瞿春斌放风筝的身影,他也因此结交了许多喜爱风筝的学生朋友。每次他带着风筝出现在操场上时,附近的学生就会围过来好奇看看或是想现场“拜师”。“他们那些年轻人因为我而喜欢上放风筝,我很开心也很骄傲,因为放风筝这个活动是真的很好。”瞿春斌说。

 

偶遇风筝,从此便再也不想离开

瞿春斌老人所诉说他当年与风筝“相遇相知相识”的故事刚要步入尾声,下起了几滴雨,透过树叶的空隙滴在我们的头上。瞿春斌连忙拾起拐杖站起身,要带我们回他现在住的地方避避雨,走了大约50米就到了。

刚迈进院子,就听到院内的狗在大叫,大约有十来只。走进院子里,杂草丛生,房屋看着很破旧。瞿春斌就住在最里面的房间,床上地上杂物成堆,床边唯一的窗也是用两块巨大的纸板堪堪盖住,房内飞着些许苍蝇,俨然不像是一个合适的人居环境。 他说现在的住所是一个废弃多年的厂房,厂房的主人在院子里养了狗,这里常年没水没电是老人现下最大的困扰……要是天气再热些,就只能在三轮车上铺点纸板推到马路边睡觉,直到凌晨2、3点,天气凉快些了,才能回屋。

1990年,瞿春斌开始靠骑三轮车谋生,期间多次生过大大小小的病。8年后,因为患有较为严重的关节炎结束了他的三轮车生涯。自那之后,他全靠捡破烂维持生计,病痛一直缠绕着他,先后因肺脓炎、肾结石、疝气等病,做了八九次手术,仍未根治。家中唯一的房屋也因治病而变卖,家搬了一次又一次。“每次觉着身体好些的时候,我还是会去买个风筝来放,每每与风筝共处的时间,能让我忘却病痛,忘却生活烦恼。“瞿春斌说着,望了望楠溪江音乐滩地公园的方向。当记者问起他有无子女时,他坦言有两个养子,但他们现在自身的处境也很艰难。一个患有残疾,一个在外漂泊。

现在老人靠着低保金过日子。“不能一味地向他人索取,只要自己还能动弹的话。“他说邻里以及亲友了解他的情况,平时也会送些衣物给他。平时如果买了什么饼干零食,老人也会先分给村里的小朋友们。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村民对瞿春斌都是一致好评。“他虽然自己过的苦,但是每天都乐呵呵的,看到村里的垃圾都会捡掉。我们希望他能身体好些,过得好些,而且还想看他再多放风筝嘞。”正在喂鸡的邻居金婆婆告诉记者。

 

再遇风筝

唤起尘封记忆

说起前两天左右轩行摄驿站公众号所发布的那张照片时,瞿春斌老人显得有些害羞,向我们说起那天的事。“那天之前,其实我有两年的时间没有放过风筝了,现在年纪也大了加上病痛缠身。”是日下午,他像往常一样,徒步前往距住所几百米的音乐滩地公园的小路散步,偶然抬头便看到了挂在公园侧边铁门上隐隐若现的风筝线,出于好奇心以及清理垃圾的考虑,他将这根风筝线取下,并沿着线寻找尽头,发现线的末端还连着一个破裂的风筝,就那样孤单单的挂在树上,于是他借用工具将风筝取下。

“没走几步,又在一个垃圾桶上看到了一个几乎全新的风筝,旁边站着一对情侣,问了才知道他们放了一下午都没放起来,于是我便提出可以教他们放。在我看来每一个风筝都是有生命的,都不应该被随便辜负和抛弃。”瞿春斌告诉记者,那天下午他在滩地公园遇到了很多放风筝的人,这让他尘封心底的风筝种子再次绽放。“以后如果身体允许的话,我还要去放风筝。“

记者一行临走时,同事摄影大哥买了个风筝送给老人。老人很激动,一直不停地说着谢谢。并拿着那个风筝现场给我们展示了如何放飞,如何收线放线,如何根据风向调整方位等等。由于院子里的空间太过狭小,于是决定去到村对面的滩地公园来一次放风筝之行,一路上老人不忘向记者传授放风筝的秘诀,能感受到越靠近公园他越兴奋,言语中多了些欢快幸福的感觉。到达滩地公园,瞿春斌老人先是静静感受了一下风向,然后找准方向,奔跑了起来,这时看着身影一点都不像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反而更像正值嬉闹玩耍时期的孩童。

看着老人带着风筝奔跑着远去的样子,记者感受到的是却是阵阵心酸。“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住处能有水有电,身体能少些病痛,风筝能一直放下去……”他的这些期许萦绕在记者心中。

记者  徐彬彬/文   陈胜豪/摄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