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05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楠溪江 副刊
2021年05月07日

“一线洞天”和永嘉书院

花岗岩地貌区的“一线天”

“一线天”中眺望天空平台

“一线天”入口处的落石

图为永嘉学派代表人物薛季宣(中)、陈傅良(左)、叶适(右)

■ 胡雄健  文/摄

华山论剑,楠溪论诗。最近一段时间,永嘉社科联连续组织了几场有关“中国山水诗发祥地”研讨会,高手云集,开坛论诗的地点都在永嘉书院。我只懂三分之二的山水诗,只好山水,尤其好奇永嘉书院的“一线天”。

 

两崖天一罅   石裂“一线天”

“一线天”,是地质名词,属于一种特殊的侵蚀地貌或断层构造;也是一种自然景观,一种石景。一线天以两侧石壁夹峙,于石壁缝隙之中仰头所见蓝天如一线而得名。古人就有很多描写一线天的诗句,如南宋“永嘉四灵”徐玑:“谁知一线通天处,照见人心凛凛寒”;明陈子升:“碧涧深深一线天,薜萝空冷石根悬”;清纳兰性德:“山重叠。悬崖一线天欲裂”。

几乎所有奇峰名山中都能见到“一线天”,尽管百度上说一线天常见于石灰岩地区,即喀斯特地貌景区,但我们所熟悉的一线天似乎都与岩溶地貌无关,如号称中国最大的一线天在江山江郎山丹霞地貌区,长和高都在300米左右,而宽仅3.5——4米,给人以坐“缝”观天的震撼。太姥山花岗岩一线天,长达200余米,但宽仅盈尺,有的地段还得侧身而过。雁荡山流纹岩合掌峰观音洞,“洞口两石相依,为‘一线天’”(清梁章钜《游雁荡山日记》),拾级而上,共有377级台阶。永嘉青龙山花岗岩的“中华第一裂”,其实也可称之为一线天,只不过缝隙太窄,人下不去而只能俯视而已。所以,这种“一线天”,实为“一线地”(详见本报2020年3月13日《青龙山,石蛋花岗岩地貌旅游目的地》)。楠溪江风景区的一线天并不罕见,如太平岩的山门入口,就是典型的一线天(详见本报2020年1月17日《胡公殿与太平岩:人文建筑与地质构造相得益彰》)。

永嘉书院一线天,位于书院最里面的金珠瀑附近。瀑布从高达88米的火山岩断层崖上倾泻而下,飞溅的水珠,如珍珠一般晶莹,游人纷纷驻足留影。面对金珠瀑,右上方山崖上有一座骆驼峰,像极了单峰骆驼,高耸的驼峰、细长的脖子和小小的头颅,惟妙惟俏,比灵运仙境的“骆驼峰”更神似。永嘉火山岩地貌中,呈动物造型者不多,神形兼备者更少,故尤显稀奇。在金珠瀑的左侧,就是“一线天”,也叫“洞天一线”。当然,你若不愿爬山,那是看不见的,更不能体验到永嘉书院“洞天一线”的妙处。

信步上行,到达“一线天”的跟前时,你可能根本感觉不到它就在眼前,不能一眼望其壮观和幽深,因为一块落石,几乎把通往一线天的道路和台阶堵得严严实实的。落石的顶部还长满了绿森森的野草藤蔓,好像一个绿发巨灵,虎视眈眈地把守着入口,大有一夫把关,万夫莫开的气势。若想进入一线天,就必须得从巨石底下钻过,颇有胯下之辱的味道。这样的落石,在花岗岩地貌区的一线天里并不少见,但通常都在一线天的顶部,如东岳泰山顶部的“仙人桥”,多块花岗片麻岩块相互堆叠在一起,构成一座桥形景观。我曾三上泰山,每次都会在“仙人桥”前驻足凝望上一阵子,感叹大自然的造化和奇妙,其中三块石头若非同时坠落,泰山玉皇顶也就不会有“仙人桥”之胜景了。

入得一线天,石阶盘旋而上,两侧的花岗岩峭壁有如刀削斧劈,直上直下,干净利落。花岗岩,属于结晶岩,各向均性,并发育立方体状节理,所以使得一线天两侧的岩壁特别“纯净”,不像火山岩一线天那样“拖泥带水”,坑坑洼洼。我一边上行,一边不时回头透过一线天观察外面的景色。外面的世界只有天一罅,映入眼帘的是对面山顶上的太空云台,一种人造的高空玻璃平台景观。继续攀爬上行,再回头眺望外面的景色,入眼依然是对面的太空云台。我看过网上的照片,从太空云台看一线天,仅仅只是山石之间的一道直直的裂缝而已,毫不起眼,绝对没有身临其缝的感觉。如是三番五次,“洞”外的景色依然如故,但“洞”中的景色却已发生了变化。半山腰,又有一块落石卡在一线天之中,这块巨大的花岗岩,至少有十几吨重,应该是被地震震下来的,并从山顶上一路磕磕碰碰地滚落到一线天的中部,卡在这里,也不知有多少万年了。

我请同行的永嘉山水诗研究会秘书长谢达飞,用他的“大炮”相机好好拍几张,可惜,谢老师只带了长焦镜头,忘了带广角镜头,真真可惜了。

一线天两侧的花岗岩岩壁,带有一点弧度,光溜溜的,寸草不生,但仔细观察,还是能见到“阶步”的,由微小的立方体节理形成的断茬。永嘉书院一线天的形成,应该是花岗岩垂直节理的杰作,并在后期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不断遭受风化侵蚀、雨水冲刷,终成今日之规模。网上说永嘉书院的一线天是中国最陡的一线天,其实,一线天都是陡的,都是直上直下近乎直立的,只不过宽度有大小,高度有不同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并没有最陡和最不陡之分,只是这里的一线天更像刀切豆腐两面光,岩壁上光溜的几乎连草都不长一棵。不过,将这里的一线天誉为最陡的一线天,也许并不是指两侧的岩壁,而是指登“天”步道。这儿不像江郎山一线天,以长取胜,可以顺着斜坡缓缓上行。永嘉书院一线天,深度或者说长度并不大,为了到达山顶,只能把台阶修筑的很陡,并不断呈“之”形往复盘旋而上。换言之,最陡的是攀爬一线天内部的石阶,而非一线天本身,如果两侧的岩壁不是陡立而狭窄的削壁,也就不成其为一线天了。

大约爬了三分之二,谢秘书长说,永嘉书院的论坛马上要开始了,叫我赶紧回去。看看上方,虽然有点恋恋不舍,但也只得悻悻而下,原路返回。留一点遗憾给下次吧,并期待下次再爬永嘉书院一线天时,能有新的发现。

 

声名重九山    永嘉有书院

永嘉书院,是一个建在楠溪江畔山水间的书院,或者说,是温州规模最大的书院。而历史上的永嘉书院,更是声名显赫,创办于距今770年前的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

现存最早的明《弘治温州府志》卷二“书院”栏目下,排名第一的就是永嘉书院:“在城西南隅渊源坊。宋淳祐壬子,王提刑致远、陈资讲南一以地建立.....奉先圣燕居像,祠伊洛诸先生于东室,周博士(周行己)、刘给事(刘安节)、刘舍人(刘安上)、许右丞(许景衡)、鲍敬亭(鲍若雨)于西室......后增祠叶西山(叶味道)、陈潜室(陈埴)、王存乐”。永嘉书院主创者王致远(1193-1257),号九山,永嘉千石人,状元木待问的孙女婿。17岁荫补授通仕郎,累官湖北提点刑狱、浙西提刑,官声清正,晚年辞官定居郡城。淳祐十二年,王与资善堂说书(一种官职)、永嘉陈南一(字冠卿)共同在城西购地创办了永嘉书院。书院属于学者主办的一种教育实体,不同于官办的县学、州学,教学以自学、独立研究为主。“万古声名重九山”,永嘉书院一直延续到明初,培养了大量温州学子。书院所在之处被称作书堂巷,并沿用至今。永嘉陈埴同科进士、知州赵师篯为表彰王致远育才之功,特在书堂巷建渊源坊牌坊。

王致远除创办永嘉书院外,还有两大历史功绩。其一,嘉定十六年(1223)撰成《开禧德安守城录》,“为读《宋史》者拾遗补缺”(孙诒让)。开禧二年,与永嘉学派作对的韩侂胄北伐失败,十万金兵南下包围了德安府安陆县城(今湖北安陆),王致远的父亲、通判王允初力排众议,率数千军民登城抗敌,历经百日鏖战而获胜,时年十三岁的王致远亲历了卫城之战。《德安守城录》在千石王氏宗谱中整整沉寂了600年,后为晚清孙衣言发现并收入《永嘉从书》而名声大噪,并被录入民国《湖北通史》。其二,在苏州文庙留下石刻《天文》、《地理》和《帝王绍运》碑。上图下文,均属第一批国保文物,原图出自南宋帝师黄裳之手(1190)。王致远在苏州任浙西提刑时,将之刊刻于石碑之上,并自跋曰“致远旧得此本于蜀......因摹刻以永其传。淳熙七年(1247)仲冬东嘉王致远书”。千石王氏祠堂存有这三方石刻的复制品。

《天文》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星数最多的石刻天文图,共有星星1440颗,星座280个。《地理》是宋代唯一存世的石刻全国性地图,标有行政建制43处,山峰180座,河流78条。《帝王绍运图》列有黄帝到南宋理宗朝3500年间的13个朝代和247个帝号。宋亡后,王致远之子、明州通判王汉老誓“不仕胡元”,隐居瓯北,遂成永嘉千石王氏始迁祖。明嘉靖年间,祖孙三人被共祀于永嘉千石《三忠祠》。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