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三希堂 永嘉三太守
故宫“三希堂”:乾隆的书斋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上的鉴藏章
胡雄健
正月初一,偶见央视《百家讲坛》在讲“新春话名联”,正讲到故宫“三希堂”的对联:“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乾隆皇帝将这么一幅貌似上下联挂反了的对联,挂在自己的书房里,不管有什么讲究,反正都与六朝时期的三位永嘉太守有关。
小小三希堂 大大有名堂
三希堂,位于故宫养心殿西侧,是清帝乾隆的书房,面积虽小,仅区区8平方米,但却大有名堂。书画收藏狂乾隆,凡见到自己中意的名家作品,都要钤上“三希堂”或“三希堂精鑑玺”的鉴藏章。如元代永嘉王振鹏的《瀛海胜景图》,瓯北罗浮山第一次入画,就被乾隆爷盖上了“三希堂精鉴玺”的印戳;再如元末明初的陈叔起,是宫廷画家谢庭循的老师,一辈子就只留下一幅(《潇湘秋意图》,也被乾隆看上了,不但盖上了“三希堂精鑑玺”,还一口气盖上“乾隆宸翰”、“乾隆鉴赏”、“乾隆御览之宝”、“宜子孙”、“御书房鉴藏宝”、“石渠宝笈”等鉴藏章,并在卷首写下“潇湘秋意”四个乾隆体大字,笔法与“三希堂”匾额上的字一样一样的。
“三希堂”名称的由来,一说是出于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的理念:“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另一种说法是乾隆十一年,最先入藏书房的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儿子王献之的《中秋贴》和侄子王珣的《伯远帖》,书圣一门三件法帖都是稀世珍宝,故曰“三希(稀)堂”,尽管这三帖加起来不到一百个字,而且还不全是真迹。到了乾隆十五年,进入“三希堂”的书法作品已达340余件,几乎囊括了从魏晋到明末的134位书法名家的全部存世精品,并辑录为《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简称《三希堂法帖》,故在古代书画拍卖场上,凡出现“三希堂”和“石渠宝笈”字样的,都具有皇家“血统”,就像底足有“大清乾隆年制”字样的官窑瓷器一样。
书圣王羲之 掘石留名砚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书”,其排名第二的行书,当属《快雪时晴帖》。此帖是一封信札,写了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朋的问候,只有28个字,但历代名人的题跋和题画却长达数米,钤章272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味之深不可测”的法帖,与《兰亭集序》一样,也是唐摹本,本是被乾隆列入《贰臣传》的明清两代阁臣冯铨的藏品,右下角有“冯氏鹿庵珍藏图籍印”,后成为“三希堂”第一件藏品,并可能被酷爱“王体”书法的乾隆认作为王羲之的真迹了。王羲之的书法老师是他二叔、荆州刺史王廙,1970年,南京象山王廙墓中出土多件青瓷陪葬品,其中就有永嘉所产东晋瓯窑点褐彩青瓷盖盒(参见本报2020年6月12日《王羲之二叔的瓯窑爱物出自永嘉》)。
永嘉也有《兰亭集序》摹本,据清光绪《永嘉县志》载:永嘉《兰亭》刻本,宋理宗收入内府,列在丙集。百余版本,永嘉之刻特其一耳。明代书画家陈继儒认为“永嘉兰亭”是王羲之七世孙释智永临本,南宋绍兴年间由知府程迈“刻寘郡斋”。王羲之于东晋345-361年间出守永嘉,尽管史家对此有异议,但他留给永嘉的两种“物质文化”----紫石英和华严砚,却几成定论。“紫石英”,即萤石,是王羲之服食终身的“五石散”的主要矿物药,永嘉固陶村发现紫石英,“王府君闻之,遣人缘山掘得数升”。王太守求石若渴的故事,载于南朝《永嘉郡记》(参见本报2020年10月16日《永嘉郡记紫石英考》)。王羲之与永嘉华严砚的关系,不但见于现存最早的明代府志:“《王羲之贴》云:‘近得华严石砚颇佳’”,并被北宋书画大家米芾写进《砚史》,名扬四海,千古流芳,乃成永嘉耕读文化的滥觞(参见本报2019年6月14日《华严名砚,能否把风流文化融入永嘉旅游业》)。
永嘉开风化之先者当属王羲之和谢灵运,并成历代府台之共识,如宋楼玥:“人才秀发,接王、谢之风流”;“惟此邦馀王、谢之风”。明初任敬:“尝考自东晋置郡以来,为之守者如王羲之之治尚慈惠,谢灵运之招士讲书,由是人知自爱向学,民风一变”。《弘治温州府志》:王羲之“为永嘉郡守。治尚慈爱”;《嘉靖温州府志》:“王右军导以文教,谢康乐继之,人乃知方”。
怀抱观古今 吟诗忆谢公
悬挂于乾隆手书“三希堂”匾额旁边的对联:“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也是乾隆的手迹,并与另两位永嘉太守息息相关。
上联“怀抱观古今”,出自南朝永嘉太守、王羲之曾外孙谢灵运的《斋中读书》诗:“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矧乃归山川,心迹双寂寞......怀抱观古今,寝食展戏谑。既笑沮溺苦,又哂子云阁”。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自立,史称南朝宋。宋永初三年(422),已削爵为康乐侯的谢灵运被贬到坐拥绿水青山的永嘉郡当太守。谢初到永嘉,就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寄情山水,怀抱古今的心声,印证了《宋书》所述:永嘉“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并成就其中国山水诗鼻祖地位。就像“南郭藕花”是吟诵王羲之南塘赏荷的专属性诗题一样,谢灵运也成了永嘉的文化符号。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在永嘉任上留下的第一名联,但宋人《吟窗别录》载:谢守担心因此诗获罪,故托言为阿连梦中所授。有人不解,遂请教王安石,王答曰:“池塘者,泉流潴溉之地,今曰生春草,是王泽竭也。《豳诗》所记,一虫鸣则一候变。今曰变鸣禽者,候将变也”。
深心托豪素 永嘉慰先贤
下联“深心讬(托)豪素”(讬为托的异体字),是另一位南朝永嘉太守颜延之(383-456)的诗句,出自《五君咏·向常侍》:“向秀甘淡薄,深心托豪素。探道好渊玄,观书鄙章句”。五君,指竹林七贤中的五位,向常侍,即向秀,竹林七贤之一。豪素,毫素也,是笔和纸的代称,如清代“难得糊涂”的郑板桥:深心托豪素,努力爱春华。去年十月,天津博物馆举办《馆藏明清书法精品展》,其主题就叫“深心托豪素”。
颜延之于宋元嘉中期(439前后)得罪权臣,被贬为永嘉太守,行前曾作《拜永嘉太守辞东宫表》以示忧愤之情。而《五君咏》则是在永嘉任上完成的,借竹林七贤来表达自己高傲的性格。此诗传至京城,竟成颜守被罢免的缘由。颜延之曾到洞头青澳山(今大门岛)观海,并筑望海楼,“灵海泓澄匝翠峰,昔贤心赏已成空”(唐张又新《青澳山》)。在永嘉,颜延之的名气虽逊于谢灵运,但在南朝文坛上,二人却不分伯仲,并称“颜谢”,因颜延之的“文章之美,冠绝当时”,故“爰及宋氏,颜谢腾声”(《宋书·谢灵运传》);“颜谢重叶以文章”(刘勰《文心雕龙》);“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钟嵘《诗品》)。1958年,南京老虎山颜含家族墓中出土的东晋瓯窑点褐彩青瓷香薰,就产自永嘉,是颜延之兄弟或堂兄弟颜镇之的陪葬品。
“旧时王谢堂前燕”,东晋门阀不但有王家、谢家,也有颜家,颜延之的曾祖父颜含与王羲之的堂伯父王导一样,都是随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弃老家琅琊郡南渡的有功之臣。显然,乾隆从颜延之的诗文中辑录下联,也是煞费苦心的,“颜谢”并列,光耀古今,更何况颜守后裔颜真卿也是顶尖的书法大家,其《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足与王氏三帖媲美。颜真卿,唐代名臣、鲁郡公,为叛军所害,谥号“文忠”。创“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颜真卿传世书法集最早最完善者乃《忠义堂法帖》,南宋嘉定八年(1215),“留守元刚刻于永嘉,盖鲁公子孙五代时皆徙居于温,故其文亦在焉”(明《弘治温州府志》)。五代时,颜真卿五世孙颜裕在永嘉为官,乃成永嘉颜氏始迁祖,其弟祥和堂弟伦(颜真卿堂兄司徒颜杲卿之子)亦徙居乐清和永嘉。对此,北宋仁宗皇佑年间就“且时褒录”。“忠义堂”位于永嘉郡城,为南宋绍兴二年郡守程迈所建,是最早的颜真卿纪念堂。明成化间,永嘉知县刘逊复建“颜氏双忠祠”,祭祀颜真卿、颜杲卿。
“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是一幅集句联,即集合前人诗文中的成句所成。相较自撰联而言,是一种特殊的创作手法,始于宋代,讲究语言浑成,另出新意,给人一种妙手巧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感染力。该联集自六朝文坛并称“颜谢”的两位永嘉太守的诗句,与“三希堂”最初所藏的东晋永嘉太守王羲之一门书法三帖珠联璧合,足显存世诗歌数量最多的乾隆皇帝的良苦用心。上联写虚状广大,下联写实状藏品,由大入小,由虚及实,堪称佳作。另一幅以仄声字收尾的古代集句名联,当属长沙岳麓书院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分别集句于《左传》和《论语》,成联于清嘉庆年间。若将上下联对调一下,则语义尽失,可见楹联的规矩必要时还得服从于内容。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