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01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 七版:楠溪江 文化
2021年01月22日

“永昆有了你们,就有了希望”

——时隔21年后,永昆迎来“永昆少年班”

永昆老艺术家张玲弟悉心指导学员

神情颇有大将之风

学员互帮

走台步

练身段

齐齐趴成小青蛙

冲着镜头扮鬼脸

乐队班学员练得可用心啦

蹲马步

“燕子展翅”

20日上午,在永嘉文化中心(县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时不时传来翻滚声、交谈声。一群12、13岁的少男少女在永昆老艺术家张玲弟老师的指导下,正在练习毯子功,前滚翻、软扑虎、入洞、叠筋、按头,一套动作下来,已如行云流水般。

他们是去年定向培养的永昆少年班,正参与寒假集训。刚接触戏曲才3个月,脸上仍保留着稚气未脱的纯真与青涩,但上了舞台便颇有一股“角儿”的风范。眼光独到的张玲弟老师更是向记者直言,“已经发现几个台柱子了。”

看着这群优秀的苗子,永昆传承总算迈出了实质性一步。永昆老艺人、剧团演职人员殷切期望之意,更是呼之欲出。为了巩固35位永昆学子初学的知识,永昆人不辞辛劳地给孩子们“加餐”——停课不停学。1月14日,孩子们就马不停蹄回到剧团,开展为期半月的寒假集训,才有了上述一幕。

 

时隔21年后,永昆为传承出“大招”

众所周知,尽管永昆享有“国家非遗”与“世界非遗”双重荣誉,但永昆的传承依然是日夜萦绕于所有永昆人的一个难题与症结。

对于永昆资深老艺术家来说,永昆的艰难发展历程历历在目,而导致永昆传承困难的一个原因是历史的断层——永嘉昆曲在历史长河中断流了20多年。有老艺术家认为,永昆文化的继承,最关键的一步是招生。

2020年,永昆人终于迈出了解决这一问题最有力的一步:成立永昆班,定向培养永昆演员与乐队演奏员。

永嘉昆剧团团长徐显眺告诉记者,上一次招收永昆小演员是在1999年,共招生学员15人,送到上海戏校学习,如今成了昆剧团的中坚力量,如黄苗苗、张胜建。而在此之前分别在1957年、1970年,代表人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代表人林媚媚;老艺人刘文华、张玲弟等。

“戏曲传承区别于其他艺术,一般每隔十年以上,会招生一批11、12岁左右的男女学生,从苗子培养,到舞台表演及成为真正的名角,起码要十年。”

去年4月,永嘉昆剧团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以定向生的方式联合培养昆剧演员,为剧团量身打造新生代优秀昆剧演员。招生面向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2020年小学应届毕业生,共招生15位男生、15位女生,乐队5人。他们面试录取后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进行学习,在校学习期间学费全免。六年学成归来后,择优先解决三分之一的编制,其余学生择优录取。

“去年招生面试不要求孩子有戏剧功底,只需要学生表演舞蹈或者唱歌,主要看看学生的身段、肢体语言表现能力。”永昆演员金海雷是小演员们在永昆集训期间的班主任,也是当时学员初试、复试的老师,跑了不少学校,从一百多个初试者选中如今的小学员。在面试期间,当她和同事看到好苗子时,两人私下会交流“这个好”“这个也很不错” ,内心莫名激动。

去年10月,永昆班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正式授课,永昆人内心隐隐期待,这些苗子“破土”而出,会是什么模样。

瞧这群永昆小苗子

今年1月12日,永昆一行人迫不及待地赶赴杭州检视2020永昆班的期末成果。并于翌日,将这拨永昆班少年带回“嘉”,来了一场汇报演出。演员班男生与女生交叉进行腿功、毯功、身段与唱段的展示,有板有眼,稳扎稳打,基本功那可是一点都不含糊。

在永昆班中,有半数以上是温州地区的学生。别看这群孩子还小,他们对戏曲极大的热情并不亚于任何一个人。来自山东的小演员孙正宇家人就非常喜爱戏曲,姑姑就是一位戏曲表演者。耳濡目染的他期待能成为帅气的“小生”。听班主任说,其中一位学员更是瞒着父母偷偷报名,成功入围后才告之。

小学员朱思宇原是上塘城西小学学生,成绩在班级更是数一数二,因一次在电视上看到昆曲的表演,而喜欢上扮相漂亮,唱腔优美的戏曲。之后她俨然成了一个戏迷,常跑到大会堂看永昆的演出。“父亲并不希望我学戏曲,一是比较辛苦,二是怕以后发展受限。”朱思宇告诉记者,最终家里人没有顶住她的渴求,同意她加入永昆班。她说,自己以后的目标是成为优秀的“花旦”一角。

在采访现场时,记者还发现了一个特别爱哭鼻子的小学员,因为动作失误而伤心懊恼,其他学员忙围着安慰。团长徐显眺见状,一眼就认出了这个学员,名叫王佳嘉,温州市区人,是家里的宝贝疙瘩,在上小学前,一直都还抱在手里宠着,因此性格稍微会娇气些。

12岁的王佳嘉长得非常软萌,有着大家闺秀的气质。记者采访她时,脸上还挂着泪珠。记者询问:“刚才为什么哭呀?”她回答说,“刚才没练好。”“哪没个动作没做好啊?”她一脸认真地说:”都没有做好。”

有着2年京剧学习经验的王佳嘉,因老师推荐,经面试成功进入永昆班。对于喜爱戏曲的王佳嘉来说,唯一的烦恼是:“我去省艺校上课后,妈妈常常睡不着觉,一天要打十几个电话给我,就怕我太辛苦了。”

戏曲人都有一条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灯笼裤,满载着千锤百炼的艰辛苦涩。这群少年都是在这样看似重复枯燥的训练中度过的。金海雷告诉记者,这些孩子都非常认真,勤快,常看到他们私下也自觉训练基本功。

在乐队班的排练场,小学员已经能够熟练演奏曲目。他们此前大多有着乐器学习经历,对司鼓、大锣、铙钹等民族乐器,都能迅速上手。学员徐乔焕、徐炳诚都来自永嘉枫林,而在此之前两人并不认识。在采访中,徐炳诚告诉记者,因为喜欢戏曲演奏而参加,但是发现进入学校正式学习时,才发现挺枯燥的。但是既然喜欢了,就要克服,要成为最好演奏者。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成为优秀的永昆接班人,他们还需在这条道路上持续刻苦训练。

在满满的期望中前行

此次永昆班教学,县有关领导也非常关心、重视。集训期间,永昆特地请了老艺术家进行专门指导教学。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林媚媚、林天文,省级非遗传承人吕德明等老艺术家。且每一场课程,都有专门人员进行实时录制,保存资料。

在一次会谈中,县文化部门负责人表示,永昆班的学生,要走正路、保持永昆特色是核心要求。而永昆最宝贵的特色便是乡里之风,是与民间的密切结合。但目前这种乡里特色在演出中并没有很好流传下来,大多数演员们虽然通过科班教学提升了整体素质,更需要继承这种质朴的特色,因此在新生的教学工作中永昆老艺人参与就显得尤为重要。

永昆老艺术家亦是不辞辛苦,特地赶来教学。张玲弟老师更是手把手教导,如学员并不擅长的不用手侧空翻,一一协助,用手一拖一翻,学员们便能轻巧抬腿、落地。一个上午下来,张玲弟老师已然满头大汗。

到了下午,张玲弟老师还要给孩子上文化课,展示永昆的唱腔,声腔。在课堂上,他常鼓励学员,他说“永昆有了你们,就有了希望。你们在前面勇往直前,老师会是你最坚实的后盾。”

徐显眺团长表示,待六年后,永昆班少年学成归来,他们将是我们后备力量,许多挖掘出的剧本能有更合适演员去表演,发扬出独属于永昆的特色魅力。同时,尽可能地走进社会民间走进大众,提升永昆形象。

记者  胡艺罗/文   陈胜豪/摄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