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12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19年12月27日

金贯真烈士墓、李得钊烈士墓都成了岩头爱国教育基地之一

先烈的革命精神默默影响着后人

金贯真烈士陵园

 

时光悄然流逝,楠溪江两岸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浓缩成一段红色的历史。我县作为革命老区根据地,岩头等地是当时“温独支”与红十三军主要领导人的家乡及活动地带。如今,“重走红军路”小分队带你走近岩头两位革命烈士——金贯真、李得钊,通过寻访烈士后人和故居,了解革命先辈曾经浴血奋战的过往,以及后人如何继承发扬其红色精神。

 

金贯真:浙江革命的金龙

 

岩头镇屿山南麓,苍松翠柏成荫,碧水青山环绕,在这里长眠着一位烈士。他便是先烈金贯真,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政委,被周恩来赞为“浙江革命的金龙”。在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长孙金爱伦的讲述及历史记载中,金贯真短暂热血的一生便展现在眼前。

1902年,金贯真出生于岩头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18年毕业于岩头高等小学,翌年进入温州浙江省第十师范读书。不久,“五四”运动爆发,金贯真和蔡雄、苏渊雷等组织“血波社”、“宏文会”等新文学研究团体,还与同乡李得钊、金省真等一起组织“青年策进会”、“溪山学友会”,为在楠溪山乡开展新文化运动而努力,并在岩头文昌阁创办“溪山第一图书馆”,购置进步书刊供青年阅览。

1924年,金贯真毕业后受母校聘请在省立第十师范附属小学任教,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浙南最早的党组织——中共温州独立支部的主要成员,后在谢文锦的资助支持下,金贯真和李得钊一起进入上海大学学习。1927年,他与100多名干部从上海启程奔赴苏联,进入中山大学学习。

1930年1月,金贯真受命到达浙南,在瑞安主持召开温属七县干部会议,作出发动闹荒斗争和建立红军、发展游击战争等重要决定。4月上旬,他与胡公冕、陈文杰等以永嘉西楠溪农民武装为基本队伍,建立浙南红军游击队,后经中央军委批准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金贯真任政委,胡公冕任军长,陈文杰任政治部主任,有力地打击了当时浙南国民党反动政权和封建势力。

金爱伦还带着记者走访了位于岩头村的金贯真故居,目前只剩下地基。“爷爷原来就在这里出生,后来因参加革命,房子给革命党反动派烧掉了。”金爱伦说,1930年春节,奶奶郑玉钗于正月初二赶到温州,当天深夜,他对奶奶说有事要走,等温州解放了再接你来。谁曾料到,这次以胜利相见为约的分手,竟成了这对年轻夫妇的永别。1930年5月20日,金贯真从平阳布置任务返城路上被特务抓捕,当晚惨遭杀害。

 

李得钊:粉身碎骨向光明

 

金贯真牺牲后,《红旗》报一九三〇年六月刊登了当时在中央军委、上海临时中央局担任重要工作的李得钊写的悼文,称“贯真同志是布尔什维克党员的模范”!

同为岩头人的李得钊,与金贯真是最亲密的战友,出生于岩头港头村,1917年考入岩头高等小学,求学期间受谢文锦的熏陶,很小就有了顽强坚定的革命精神。1924年,李得钊被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5年秋,李得钊进入上海大学后,又被党中央选派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两年后离苏回国,担任第三国际代表翻译。1930年进入中央军委,成为周恩来的得力助手。

在中央军委工作期间,李得钊与在浙南开展武装斗争的胡公冕等保持密切联系。1930年5月,红十三军正式宣告成立,从筹备到正式建立的整个过程,李得钊时刻关注进展,在输送军政干部上提供了莫大帮助,并在政治、军事战略上提供及时指导。1933年任上海中央分局秘书长,次年被捕。1936年,因受尽折磨,病逝于南京军人监狱。解放后,周恩来致函华东军政委员会,追认其为革命烈士,革命史料陈列于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

1991年,李得钊烈士纪念碑在岩头港头落成,碑体上镂刻着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亲笔题词——“李得钊烈士永垂不朽”。

 

先烈革命精神影响着后人

 

如今,金贯真烈士墓、李得钊烈士墓都成了岩头爱国教育基地之一。每年清明、“七一”,在校学子、党员等都来这里参观纪念先烈。先烈的革命精神默默地影响着所有后人,让他们在新时代下做有信仰的人。

金爱伦创办了我县首家民营医院。在无意中翻阅爷爷一封家信时,他读到爷爷对当时红色首都瑞金的向往,“瑞金”就成了医院的名称。懂事起,金爱伦就有意识地收集有关爷爷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份资料,并且每年都会出门回访爷爷当年战斗过的每一寸土地。金爱伦说,爷爷的故事我还会继续讲下去,鞭策子孙永远不能忘记祖辈的革命理想与信念。

烈士李得钊的后人都已不住在港头村,但村里人对烈士的故事均知晓一二。村委会副主任李建明曾在村小读书时,常听任课老师说起先烈李得钊的故事。如今李建明曾经的村小,将变身成五星级的红色文化礼堂。据了解,该文化礼堂于今年年初投入建设,由最初村祠堂改造,经过外立面改造、内部修缮,将规划出68平方米作为李得钊陈列馆,展示其生平事迹及生活用品等,其相关的影视纪录片《无悔选择》、《信念》也计划展出。

近几年,岩头镇政府也在积极推出“红色文化”,开辟“红色之旅”,大力打造文化楠溪江,红十三军的策源地等自然成了楠溪江旅游业的亮点。与“红色足迹”有关的各地均积极行动,挖掘红色旅游资源,新建纪念馆、修缮旧址、整理革命史、规划红军古道、打造“浙南红军小镇”等正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记者  胡艺罗  胡安育

董永利  李陈胜

 

编后语:

重走红军路一直在路上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无数革命先烈用一颗颗报国为民之心在革命道路上浴血奋战,是他们用青春和鲜血换来了今日的繁华。在第二十个中国记者节这一天,永嘉传媒集团联合县委党史研究室,在红十三军策源地红色小镇五尺启动《重走红军路》大型采访活动,到今天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把不曾远去的红色记忆,和在党建引领下的家乡蝶变结合在一起,将革命年代的精神品质与当前伟大实践结合起来,将赋予红军路更新、更具体的内涵。我们寻访红色故事,传承红军精神,分五个小分队行动,采访了10多个初心史点。坚定理想信念,保持革命意志,在这过程中,我们用双脚踏寻革命先辈的足迹,用镜头和笔触描绘新中国70年的壮美画卷,激励全县人民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此次活动的意义一方面是宣传和传承红军精神,宣扬红军怀抱理想敢为人先的求真精神、艰苦卓绝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为民奉献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传承红军精神,建设美丽幸福永嘉的良好舆论氛围。一方面是感受到红色岁月、重温红色记忆、寻根红色文化,对标红军精神,提升了新闻记者的“四力”,践行走转改,让报道更有温度、更有故事、更有传播力。

切实把红十三军精神融入检视整改全过程、各领域,真正做到在传承弘扬红十三军精神中树立新时代永嘉铁军新形象,干出新时代永嘉发展新速度。重走红军路,只有开始,没有结束,一直在路上。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