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3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楠溪江·副刊
2019年03月22日

汪应辰的永嘉情怀

叶培峰

汪应辰像

 

千年古村,俯仰之间,皆是岁月的痕迹。始建于唐代的永嘉县岩坦镇屿北古村,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尤其是屿北“尚书祠”内悬挂着的“世尚书”大匾额特别引人注目,“世尚书”说的是汪应辰与其次子汪逵先后担任吏部尚书,官声芬芳。

近年来,众多文史学者纷纷撰文考证汪应辰墓址,各抒己见,很是热闹。其中,大家一致肯定的是汪逵墓、“尚书祠”、“世尚书”匾额等文物能直接证实的是汪逵,而非汪应辰。诸如公开发表的《风云际会超化寺》《南宋状元汪应辰墓考》等文章,篇幅较长,洋洋洒洒,引经据典,但是在最关键点的历史考证方面无一不是缺乏有力论据。因此,凭借《宋史·汪应辰传》中的“力疾请祠,自是卧家不起矣,以淳熙三年二月卒于家。”就可予以批驳,除非谁能先推翻掉《宋史·汪应辰传》。

屿北古村的村在、历史在、底蕴在、文化在、价值在、精神在,与其花费时间在汪应辰墓考之上,还不如把眼光放远,把关注点聚焦在汪应辰的永嘉情怀之上,聚焦在这个村如何在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之路上打响“特色文化牌”,意气风发地阔步前行。

 

永嘉情怀之一:诗意栖居

 

《宋史·汪应辰传》对汪应辰做了生动地刻画,我们可以领略到他的才华横溢和刚正不阿。汪应辰(1118-1176),初名洋,字圣锡,信州玉山(今江西省玉山县)人,南宋官吏、诗人、散文家,生于宋徽宗政和元年,卒于孝宗淳熙三年,年五十九岁。

作为诗人的汪应辰对山水田园生活心向往之,神似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这直接反映在他的许多诗作里。例如《陶山书院》:“陶山读书处,景物自天成。幽涧菁莪盛,高冈彩凤鸣。雨余山色秀,云净月华明。静听寒泉响,潺潺洙泗声。”这里的陶山一说是现今永嘉县大若岩镇的陶公洞,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南朝齐梁间号称"山中宰相"的陶弘景曾隐居于此,并写下《诏问山中所有赋诗以答》名篇:“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再如《次汉英教授示和尹少稷韵四首其一》:“渊明心远自无尘,岂必山涯与水滨。云气日佳飞鸟乐,寥寥此意付何人。”《宜春漫述》:“本是扶犁客,随缘漫作官。故山应念我,薇蕨已阑干。”《太上皇帝合端午帖子词》:“飞来峰下水泉清,台沼经营不日成。胜境自超尘世外,何须方士觅蓬瀛。”诸如此类诗作中的“心远自无尘”“本是扶犁客”“胜境自超尘世外”无不折射出汪应辰对山水田园诗意栖居的留恋。

寻踪历史的印记,可以想见,当汪应辰和汪逵等人乘坐两头尖尖的舴艋舟,摇曳在楠溪江上的如风心情和飞扬思绪。楠木挺秀,溪水清雅,江水流金,所有的烦恼和忧伤在此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是一条花香四溢、白鹭飞翔的江,这是一条舴艋舟和竹筏争艳媲美的江。在舴艋舟上纵览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大好风光,也许汪应辰会在脑海里油然想起:这是一条谢灵运、陶弘景、孟浩然来过的江,这是一条李白、杜甫向往的江,这是一条苏东坡、李清照寄情山水的江……中国山水诗流传,始于楠溪江,因为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曾担任永嘉郡太守,在此写下名篇佳句。

悠悠三百里楠溪江是瓯江山水诗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苏东坡有诗曰:“自言官长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汪应辰的人生阅历、性格情趣有几分与苏轼相似,他很是敬重苏东坡,英雄景仰英雄,英雄爱惜英雄,才子之间心有灵犀一点通。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虽然在仕途上遭受了五次被贬,但是都在逆境、绝境中豁达开朗、屡屡崛起,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宋乾道四年(1168)汪应辰撰集《东坡苏公帖》,又名《东坡书髓》、《西楼帖》,为苏轼书迹刻帖,刻于成都。末尾跋云:“东坡苏公帖三十卷。每搜访所得,即以入石,不复铨次也。乾道四年三月一日,玉山汪应辰书。”原石刻拓本,今藏天津博物馆。

 

永嘉情怀之二:思想争鸣

 

永嘉学派,是南宋时期在浙东永嘉地区形成的、提倡事功之学的一个儒家学派,是南宋浙东学派中的一个先导学派。因其代表人物多为浙江永嘉人,故名。于北宋庆历年间王开祖、丁昌期等人开创学术思想,到南宋,郑伯熊、薛季宣、陈傅良等形成学派,叶适则集前辈学术理念之大成。永嘉学派曾与理学派、心学派鼎足而立。

汪应辰开创的“玉山学派”为“永嘉学派”的兴起、独树一帜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从这个角度上分析,永嘉授予汪应辰“荣誉市民”称号是名至实归。玉山学派主要著作有汪应辰《玉山文集》,今存《文定集》、《石林燕语辨》等。玉山学派认为君子当识前言往行以经世治国,政治上主张"正纪纲,抑侥幸,裁滥赏,汰冗兵,以张国势。永嘉学派提出“事功”思想,主张“经世致用,义利并举”,重视经史和政治制度的研究,主张通商惠工、减轻捐税、探求振兴南宋的途径。经过仔细斟酌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永嘉学派的核心思想和玉山学派的主要思想两者之间在历史上发生了深度的交流交融交锋,具体就体现在永嘉学派的思想内核中。

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派与永嘉学派在历史也曾发生过激烈的思想争鸣。朱熹是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汪应辰比朱熹年长十一岁,是朱熹的从表叔,也是吕祖谦的恩师。乾道、淳熙年间汪应辰多次举荐朱熹入朝为官。在与汪应辰等同道学者不断地交流讲论、反复辩论中,朱熹完善了早期的思想体系。分析其中的主要思想体系,不难看出“玉山学派”思想在当时的先进。

 

永嘉情怀之三:启迪后人

 

文化影响:汪应辰18岁中状元,历史上十分罕见,而且他的状元卷被后人誉为“吏治宝典”。永嘉深入挖掘屿北村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开创全省“整村置换”开发模式先河,使得全村至今保留着45座较完整的四合院古式建筑,其中11座为省级文保单位,是浙江省古村落整体景观保存最完好的村落之一,拥有全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景观村落等称号。同时,建设状元馆(汪应辰家风家训馆)、永嘉农村改革展馆,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扩大文化影响力。

义利并举:汪应辰是爱国之士,力主抗金,收复中原。而高宗在秦桧一伙求和派的操纵下,一味退让求和。汪应辰对议和一事坚决反对,这引起了秦桧的忌恨,就把汪应辰调任建州通判。绍兴十七年(1147年),汪应辰敬重的宰相赵鼎被秦桧迫害而死,其家属扶丧经过袁州,一路无人敢出面相助。到了袁州,汪应辰则公然作文祭奠,又借给赵家兵卒护丧。为此,他被指为赵鼎的死党,幸有胡寅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说汪应辰曾受知于赵鼎,写祭文表示悼念乃人之常情。秦桧见公论如此,只得罢休。《宋史•汪应辰传》等史料,都充分展示了汪应辰义利并举,敢为人先的勇气和精神。

为民请命:秦桧死后,朝廷召汪应辰为吏部郎官,迁右司,任秘书少监,迁权吏部尚书,权户部侍郎兼侍讲。当时,长江下游的大片良田,全被豪强家族所占。譬如奸臣张俊一人就侵占了良田10万亩,引发了农民起义。汪应辰上疏高宗:“权贵们抢占农民土地是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希望高宗命令权贵们交出抢占的土地归还原主。”高宗采纳了他的意见。权贵们见皇帝下旨,才不得不交出抢占的土地,其中张俊就交出了2万亩。汪应辰此举赢得民心。在任内,汪应辰还鼓励发展手工业,惩治贪官污吏,免除百姓劳役,购粮赈灾。

耕读传家:汪应辰文武兼备,一生勤学、勤思、勤政,创立了“玉山学派”,著有《唐书列传辩证》、《玉山翰林词草》、《玉山表奏》、《文定集》等四部著作,《文定集》被收入《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其次子汪逵在他的教诲下也担任了吏部尚书重要岗位,足见汪应辰的耕读传家风范。

重视孝道:淳熙三年(1176年),汪应辰病逝于家中,谥“文定”。孝宗为汪应辰画像亲笔题词:“尔貌而丰,尔德而隆。奉亲克孝,事君克忠。……”《论语》中的奉亲克孝是指子女要在物质层面上担负起赡养和侍奉双亲的责任与义务。汪应辰以身作则,对当前的移风易俗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