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03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楠溪江·写真
2018年03月02日

舞龙灯闹元宵 本地民俗知多少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始于秦朝,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节日传统习俗有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等。2008年6月,元宵节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龙灯闹元宵一直我县各地的传统民俗活动。本期,记者带大家去看看我县各地不同的舞龙灯形式。

 

梅坦拔马灯

 

每年农历正月十四,鹤盛镇梅坦村都会举行当地特色民俗——梅坦拔马活动。沿街各家各户纷纷悬挂花灯,摆设香案,虔诚地恭候着。村中大灯棚里,悬挂着12盏大花灯。但见迎神队伍锣鼓喧天,彩旗飘飘,马队在前,旗牌在后,人们抬着刘七相公神轿,拔马巡游。拔马活动中的大白马,高、长均为2.4米,下装四个木轮,配上马鞍、马铃。一个人在马后推着,多人在前面拉着绳索跑,一路响着马铃,酷似真马飞奔。此外,村中还请戏班演戏,举办武术表演,一直到正月十七日结束,前后历时四天。

据悉,梅坦拔马始于明朝天启年间,是人们为了纪念梅坦下殿殿主爷刘七相公而举办的群众活动,为鹤盛镇梅坦村所独有的民俗灯彩游艺活动,其它地方未有所闻。这一民俗在此地传承了近400年,解放后曾一度停办,到2003年才得以恢复。2011年,梅坦拔马被列为第五批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桥下镇八里村虾蛄龙

 

2月23日,桥下镇八里村虾蛄龙舞活动热闹上演,80多位青壮年手擎虾姑龙、龙档,和着鼓点,奔跑起舞,流光溢彩,令人眼花缭乱。 桥下八里村虾蛄龙龙头长为5.5米、宽1.6米、高2米。龙头正中绘龙,写着“王”字,嘴含龙珠,背上有亭台楼阁,并立“国泰民安”牌坊。龙身侧面有十八扇窗,每扇绘有栩栩如生的诸如《八仙过海》、《西游记》和《封神榜》等传说或古典小说的场景、人物,造型独特,似舢板,又像虾蛄,故名“虾姑龙”。

八里村在清道光十三年以前就有元宵挑灯习俗。后国共兵戎,政乱民饥,龙舞销声匿迹。1991年龙灯复会,村里青年自筹资金扩龙身六十节,复会闹元宵。开设一届三年筹备组,由村里年轻力壮,懂龙灯文化的人组成。因青年异地商贾,改元宵灯会为初八。2016年被列入第十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桥头镇大沸下村巨型首饰龙

 

2月22日,桥头镇大沸下村、前庄村、石埠头村、金村四个村联合举办大型龙灯盛会,四村五龙汇首,引来八方游客,场面十分壮观。大沸下村的巨型首饰龙更是成为焦点,长约17米,高约4米,龙身五彩斑斓,160多个小人动静结合,演绎各行百态,戏剧人生。据悉,该首饰龙是温州地区目前尺寸最大、人物戏曲最繁多、工艺最复杂的首饰龙。

 

 

 

岩头镇杏岙村布袋龙

 

在岩头镇,新春舞布袋龙已经有近500年的历史。经过近两年的刻苦练习,这个春节,杏岙村村民重新舞起龙头,并巡游各村,恢复了这项失传近三十年的民俗活动。

 

朱琪琪/摄

 

朱琪琪/摄

 

瓯北礁头片滚龙和狮子龙

 

礁头片和一村、和二村、和三村,每年的十三、十四、十五、十六都有舞龙灯的习俗。据村里的金国贤介绍,该龙灯从道光年间开始,主要是以滚龙和石子龙为主。每年正月十三夜最为热闹,礁头片三个村八龙在礁川道院相会。

 

叶建城/摄

 

叶建城/摄

 

记者 陈胜豪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