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九版:楠溪江·乡土
2017年09月01日

小村大嶂值得品读

 

字典上嶂为形声。从山,从章,章亦声。“章”意为“如屏风般遮挡”。“山”与“章”加起来表示“像屏风一般的山峰”。   “嶂”前加以“大”字,记者眼前浮现出一幅植被繁茂、峰峦叠嶂、风光迤逦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在乌牛街道西部山区,有一个叫做大嶂的小村庄,群山环绕之中,三条小溪穿村而过,村子不大,却有着深厚的耕读文化底蕴,以及孝与义的传承。似乎大嶂山上所有娟秀灵气都眷顾着这个小小山村。 上周日举行的“爱心驿站”成立暨《小村大嶂》首发仪式,记者终于有机会一睹其芳容,并深深地感受到在外的大嶂村人,回报桑梓的浓浓乡情。

 

 

 

 

 

一人有两姓  三代“两重天”

 

据记载,大嶂余氏,迁自乐清市车岙村,400多年前,一位叫余康礼的人,携妻子吴氏来到永乐交界大嶂山,世代居住。因吴氏不能生育之故,领养了内侄吴子德为义子,其为大嶂余氏第二世。古大嶂余氏一人有两姓,一姓余,一姓吴,亦为余吴氏。“余吴宗祠”内有对联:余祖猎耕遗规堪教子,吴孺勤俭家风总励人。

大嶂村,顾名思义,整个村子就像一块大屏障。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坡,房子皆依山而筑,呈鱼鳞状。可大部分的良田却在山脚。曾经,村民们到田里劳作,中午是不回家吃的,不是自带在家里已烧熟的番薯饭加咸菜,就是要家里人送饭到田头。因此,凡是嫁到大嶂村的姑娘第一嫁妆是“饭桶”。自改革开放以来,昔日的大嶂山换发新风采,敢冒风险、敢于争先的新一代青年人才蓬勃成才,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不再是死守几分田。留守的老人和妇女,亦开垦山地扩种乌牛早茶、村庄周边,呈现出一片绿的海洋,采摘季节,则是户户炒茶香。

大嶂山今日的生活,是以往哪个年代都不可同日而语的。用《小村大嶂》主编余哲春的话讲就是“三代人,两重天”。他说:“我家三代人生于三个不同的时期。父亲生于1925年,还在旧社会;我生于1954年,已是解放后;我的儿子出生于1977年,正在改革开放之时。我们三代人的出现方式记录着时代的变迁。父亲:穿草鞋走路;我:穿着皮鞋上班;儿子:开着小车来回……”余哲春一家三代人的发展变化,恰好是大嶂村发展的一个缩影。

 

“子虽愚书不可不读”

 

民间有句俗语:“鸡窝窝里飞出金凤凰!”时至今日,居住在大嶂也还只有100多户,600多口人。却从这个小山村里走出了数十名中高级英才,村人认为这是重教的硕果,他们找到了发展的“金钥匙”,那就是发展教育,培育子女上大学,所以村民们不论生活如何艰难,经济如何拮据,也绝不放弃上学。

“子虽愚书不可不读,土虽贫田不可不耕”,这是老祠堂门口的一副对联,字里行间饱含着勤劳、好学的祖训和期望,深深刻在每个大嶂人的心里。大嶂村有自己的村办学堂,因为人口少,所以相应的学龄儿童也少。据村民余贤贵在《小村大嶂》一书中回忆,80年代,他上小学时,同年级的只有三四个同学。就因为这样,村小开设的是复式班,即几个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坐在一个教室轮流上课。当老师先教一个年级功课的时候,其他几个年级就在自学,然后再教另外年级学生的功课,如此循环往复。

那时候,学堂就设在老祠堂里,墙上黑里泛白的木板就是黑板,桌凳破破烂烂、参差不齐,每逢下雨,教室里就滴滴答答的。课本都是旧的,因为买不起作业本,正反面写得满满当当,到了见缝插针的地步,而后再用橡皮擦了重写。这还是好的,后来村里的学堂也办不下去了,需要翻山越岭到到山下去求学。

就这样也没有打消山里娃求学的渴望,孩子们分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教室里、山坡上、田野里都留下了他们勤学苦读的身影。而这开启了山里孩子通往大千世界的大门,出现了一批大学生,有的考取全国重点大学,有的出国留学。甚至还有一家4个子女,全部考取了大学。

上周,村里成立了爱心驿站,由村里在外能人捐资50万元,用于助学助困敬老。当天,特意为村里考上大学的11位新生送去助学金。

 

孝爱成风大嶂人

 

说起大嶂,可能很多永嘉人都会摇摇头,不知道,但一提“五岳庙”、“五子追熊”,大伙儿就会连连点头,哦,就是那里啊!相传在南宋年间,一个姓赖的武状元,是台州人,从小懂得访贫问苦,孝敬上辈。在京做官期间,母亲患病,须熊胆方可治愈,毅然辞官回乡与四义弟深山捉熊。他们一行在雁荡山一带连寻了五天五夜,尚未发现熊迹,到了第六天,即农历八月二十二日,在乌牛马岙南山发现一只黑熊,他们紧追不舍,一直到大嶂山,眼看就要追上,那熊钻进了一个洞里去。面对深不见底的黑洞,五兄弟异口同声说:“继续追”于是乎,大家相继跳入洞中,欲取熊胆医治母亲,却再也没有出来。乡人为崇其孝行,在大嶂山建立一座庙宇,曰“五岳庙”,春秋祀之。

“大嶂村五孝子的故事,口口相传的同时,庙会盛世也成了孝文化宣传的推力。”据村委会主任余宪达说,一年一度每逢八月二十二日五岳庙设庙会,诵经、解签,乐清、永康等各地香客们携家带口,云集于此,在祈福同时,也会告诉子女们“五子追熊”的故事,让孝文化一代传一代。

村里孝敬父母的氛围浓厚,历年来孝子慈孙的美谈多不胜举。村里有位叫余建华的商人,对父母孝敬,对岳父岳母也十分孝敬。尽管他有3个兄弟,妻子家里有6个兄弟姐妹,但双方4个老人的生活费和医药费,一切由他承担。他不只对亲人如此,对大嶂村的老人,也同样孝敬,每年春节回家过年,他都要看望村里生活困难的老人,而且是带上孩子一家人一起去,带去一声声拜年的问候,送上一个个暖人心的红包。 他说之所以要带上孩子,是培养孩子从小懂得尊老、敬老。

父辈积德行善,儿孙尽孝尽忠,大嶂的千古孝道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忠孝两全的大嶂儿女,他们孝顺父母,报效桑梓,全村成为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80岁、90岁在村里不算高寿, 100岁老人有不少。如今,仍健在的100的陈彩柳和103岁的余岩欣,正享受着晚辈无微不至的照顾。

 

雕琢“璞玉”焕光彩

 

由于远离城市的喧嚣,大嶂有着县际小村庄独有的宁静,宛若世外桃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村民们最平淡的日常生活。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亦能使一方水土风光无限。大嶂村如同一块“璞玉”。如何令“璞玉”焕发光彩,让更多的人认识它、走进它,成了大嶂人的新命题。

打造“浙南第一孝山”,力争将大嶂山建成“有景物可看,有故事可听,有文化可学,有事情可做,有东西可买”的风景区,这是大嶂村的未来规划。建“五岳观”道教文化旅游景区,发扬孝道文化;修筑“目海岗”登山步道,“登顶大嶂山、悦览温州港”; 开辟“孝山茶院”,传承好家风,普及茶文化,虽然这一切都还处于概念初创阶段,但有些人,有些事已经走在了前列。2500平方米的停车场已经完工、大嶂村至五岳庙的石头路改建成水泥梯步、村里安装了路灯,就打造景区而言,沿途亭台已备,游客能够短暂休憩。

在余吴祠堂内,可以欣赏村民的“编塑雕三绝”。编是竹编,62岁的余荣生能用一毫米粗的竹丝编出字画,一幅《大乘经》,张目细看,4000余字,竟是用2万多根黑白相间的竹丝手编而成,耗时16个月。一把编有洛神图的扇子,洛神的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不时受到嘉宾的赞赏,抢着要与它合影;塑是泥塑,只要一张正面、两张侧面照,余宪存就能为你捏出一个人像,他最喜欢的还是以大嶂村民为原型,进行创作。如今他在温州开办了泥塑工作室,创作授艺两不误;雕是木雕,普通朽木在余仁青眼中是值钱的宝贝,选木材、设计作品、锯木头、将其刨平、拼接,然后绘画、雕刻、上漆,一件作品短则数天,长则数月,他非常享受那种全神贯注带给他的艺术快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嶂村还出了一本书《小村大嶂》,小村者,小小山村;大嶂者,村民,又是山之名。近15万字,书中不仅细致描绘了小村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讲述了村民勤劳创业的故事等。有人评价,该书既是史志,可留给子孙后代,激励后人弘扬大嶂精神;又是心声,热情讴歌了一个乡村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变与不变。

除此之外,村民们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蓝白色“村旗”,以余字为底,象形,似树木支撑房屋。大嶂余氏就像硬木的支架,支撑着大嶂村。《小村大嶂》主编余哲春更是设计了“家旗”。

大嶂这幅绝美的山水画卷,正伴随着时光徐徐展开……

记者  潘益风/文  吴南杰/摄

(其中部分图片由大嶂村提供)

 

刚刚辞世的87岁老人余剑海,其生前晚年生活以创作参赛为乐,而且摄影、书法、国画样样精通,堪称温州市区罕见的艺术“三栖”老人。

 

 

大嶂村“三绝”:编塑雕

 

竹编艺人余荣生

 

泥塑艺人余宪存

 

 

 

木雕艺人余仁青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