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支年轻的“龙的传人”
——在桥下镇八里村村民看来,虾蛄龙舞表演既是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又是一次爱乡教育
每年正月初八,我县桥下镇八里村龙灯盛会如期举行。不管是在外经商的、工作的,还是村里的人,都会在家设宴邀请亲戚朋友,共享龙灯盛会。
夜幕降临,浩浩荡荡的舞龙队出发了,前面彩旗灯笼,锣鼓开道;其后,80多位青壮年统一服装,手擎虾蛄龙、龙档,和着鼓点,奔跑起舞,流光溢彩,令人眼花缭乱。迎龙的人们早已披红挂彩“接龙”祈福。一路上鞭炮声声,烟花齐放,舞龙现场十分热闹......
八里村龙灯会设有龙灯筹备组,每三年换届,每届大概在40人左右,一般上都是由30岁左右的年轻人来筹备开展的。今年届期已满的陈佐、叶跃翔等人早已开始接洽下一届筹备组人员。明年的正月初八,将有86年——89年出生的这一拨年轻人进入筹备组,安排来年的舞龙灯事宜。这是桥下八里村历来遵循的传统,复会延续至今已有27年之久了。
年前,永嘉虾蛄龙舞被列入第十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桥下镇八里村的虾蛄龙舞最为壮观,场面最为宏大。八里村的龙灯会之所以规模如此盛大,与村里的年轻人是分不开的。
虾蛄龙舞历史悠久
龙灯在永嘉也称龙船,舞龙灯也称划龙船。舞龙船的历史悠久,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就有记载,为过春节祈祷风调雨顺的传统习俗,从正月初三舞到正月十五。在永嘉,最为盛行的龙灯为板凳龙,虾蛄龙舞则流行地区相对较少,关于龙灯信息记载也较少。
永嘉虾蛄龙造型独特,似舢板,又像虾蛄。在黄田、三江及桥下等地还流行虾蛄龙舞,其中桥下镇八里村虾蛄龙舞最壮观,最具特色。八里村的龙灯以虾蛄龙为龙头,长为7米左右,宽1.6米,高2米。龙头正中绘龙,写着“王”字,嘴含龙珠,背上有亭台楼阁,并立“国泰民安”牌坊。龙身侧面有十八扇窗,每扇绘有栩栩如生的诸如《八仙过海》、《西游记》和《封神榜》等传说或古典小说的场景、人物。
据清道光十三年八里村《陈氏宗谱》记载:“正月十四夜迎龙,初仅有十盏灯为龙头,五盏灯为龙尾,后改造龙船中襯木档尾称龙船月,戏文初只一台半,后奏演二台。”可见,桥下镇八里村在清道光十三年以前就有元宵挑灯习俗。
据村里的老人陈岩连回忆,当时家家户户在家扎制各式各样的花灯,到了正月十四夜家家挑灯闹元宵,随后慢慢加入龙档作龙船月进行舞龙,沿袭、发展演变成为现今的虾蛄龙舞,至于何时从“挑灯”发展为“舞龙”,又是何时改为虾蛄龙,已无可考证。
宗谱记载,当时,村里设立有龙船众(迎龙船管理委员会)、灯筹田,以户为单位,轮到哪家做筹家划龙船,这块灯筹田就给哪家种。后国共兵戎,政乱民饥,龙舞销声匿迹。直至90年代初,八里村许多青年自资扩龙身六十节,复会闹元宵。因青年异地商贾,改元宵灯会为初八。从此,虾蛄龙舞传承下来。
永远30出头的“龙的传人”
68岁的叶松田是八里村龙灯筹备组的第一届成员,至今作为村里龙灯的资深顾问仍活跃其中。90年代初,他与其好友一拨十来人,因深感村里龙灯文化消失可惜,且村里的老人也时常念叨“村中龙灯要重新恢复。”于是在1991年,41岁的叶松田和好友们通过四处走访,咨询村中老人,重现了八里村虾蛄龙。
“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村中的龙灯模样是如何的?”叶松田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当时走街访巷,咨询村内高龄老人,请教了很多龙灯制作师傅,回忆村里虾蛄龙原来的模样。花重金聘请了一位高龄龙灯制作师傅,根据村里老人的记忆绘画龙灯图案。
“1991年龙灯复会,总共花了3千多元钱,都是由我们第一届筹备组的人筹资的。大部分资金都支付给了龙灯制作师傅。”叶松田回忆说,“那时候村中的人对龙灯复会尤为重视,积极性很高。背龙档也变得十分抢手。想要舞龙灯,还得托点关系才行。”至第一届筹备组成立后,八里村为了沿袭传统,开设了一届三年筹备组,每一届都是由村里年轻力壮,有一定社会阅历,懂龙灯文化的人组成。自此,第二届、第三届便有序地展开,从原来的十来人,扩大到如今的四十来人。
据介绍,每逢八里村龙灯筹备组开始换届,村中报名都有四五十人,村里的年轻人积极性很高。由于每一届都会换一批新鲜血液,因此年龄层大多是30岁左右,且同龄人之间又恰好是同学、朋友,凝聚力也格外的强。筹备组成员陈胜豪说,如今参与舞龙活动便成了每个八里村人的使命,不管是远在他乡做生意的、工作的,还是在家乡工作、经商的,只要一经邀请,他们都会积极参与。对于新进入的成员来说,也是一次接受民俗文化的熏陶和热爱家乡的教育。
虾蛄龙舞的传承与发扬
记者看到一份2017年八里村第九届第三次龙灯盛会流程单,详细记录了每位成员的分工。
每年的龙灯会,从年前开始就要准备了,从采购到村里的装扮,村头彩额装饰、虾姑龙头、龙尾制作等等,都要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筹备组要从农历的十一月就要开始忙碌起来了,每个人都把筹备龙灯会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像陈浩犇、叶加良、陈贤蒋等人一样,有自己的工厂要经营管理,但仍旧十分热心于龙灯的事情。舞龙灯前期,村里需要的装扮,一经分配便马上开始着手,而只要关乎龙灯的事情,他们总是会优先处理。陈朋、陈聪耿等人是在外经商、工作的,更是利用自己在外的优势,经常帮忙到义乌以及温州等地的市场上购买需要的东西,有时候自己开车出去选择龙灯会里面所需要的装饰品等物品。
作为负责人之一的叶跃翔告诉记者,虾蛄龙作为村里传统,经过几届的努力,虾蛄龙舞的文化也越来越完善,几乎每一届在龙灯的装扮上、舞龙灯的细节上,都不断地再调整。“记得小时候的龙灯会,规模还不是很大,龙灯的材料都用白纸作的。若遇到大雨,龙灯有可能有所损毁。后村中的人意识到这个问题,早在前几届就已作改换。”叶跃翔说:“上一届龙灯筹备组,增加了龙灯档位部分的板凳雕刻,令龙灯更有特色。而在我们这一届,发现原本使用的节能灯及龙身周边的灯饰亮度不够,局部龙饰不太精致,于是都进行了调整和改良。”
此次总负责人陈佐,一直在上海经营生意。每到年底,他便成了最忙碌的人之一,为了妥善安排龙灯事宜,他总是免不了上海与桥下两头跑。“自己一家都在外地经商,但是每年过年,他们都会不辞辛劳,全家总动员回家乡过年。”陈佐说,龙灯早已成了他心中的一种牵挂、寄托,不能不回家划上一次龙灯。
在舞龙现场,总能看到陈胜豪扛着相机记录现场的身影。他说,“记录是为了更好的传承,让大家能够更好的了解‘龙’文化。”
对叶跃翔来说,小时候看龙灯,可能是一种敬畏;如今看龙灯,则早已成了村里不可缺少的民俗文化,是村里人对生活的一种信仰、祈盼、传承。对八里村村民来说,虾蛄龙舞已经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希望村里的龙灯会能成为我县市的一种典型代表,舞出更大舞台。
记者 胡艺罗 陈胜豪 县非遗中心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